魏氏文化
+

研讨魏裔文化论毕万

2020-12-18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研讨魏裔文化论毕万

探讨魏氏、魏裔文化,首先要对所取的资料认可,其次是研究者研究的出发点明确。各人所取的资料不同,或者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所得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作为魏文化的研究人员,首先要树立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多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综合评判,方能得出符合历史,让大众接受的结果。

   研讨魏氏魏裔文化,所取的资料来源大致如下:

一,首选正史资料;

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现代史学家、学者公认的《史记》,《左传》,《世本》,《元和姓纂》,《姓氏浔源》,《竹书》,《辞海》,《辞源》《地方志》等官方史料是研讨魏文化的首选。

二,族谱,仅作为参考资料。家谱,族谱被认为与国史,方志并列的三大传统历史文化。由于谱牒文化仅为一宗一支的内部资料,且来源复杂,应鉴别性参考。各支系一修谱之后的近史,一般较真实。而一修谱之前的远史和追溯史,则需认其鉴别。一是始迁祖本人或始迁后二至三代先人留下的手泽传世,基本真实可据。二是始迁祖本人或子、孙没有留下手稿,凭一代一代口传家史,传至数代或十数代,数十代,时跨百十年,数百年后,至修谱时再依流传历史撰写的家族史,只可以部份作为参考研究。三是凭地方传说或道听途说记载的史料,此等历史可度低。四是明清时期修谱时,职业谱师、谱匠杜撰的家族史,其中先祖的名字,功德,生卒年月日时,甚至配氏代代清晰,堪称杰作。其实它最是糊塗谱,可信度极低。

研究魏裔文化,故要尊重先人留下的历史,不应任意删改前人遗墨。必要更正时在原文作出备注修正。对不明不白,似是非是的族史,需结合地方志及当时历史背景,社会情况,碑铭墓志,方能得出正确结果。盲目采信口传、地方传说、谱师杰作,寻宗之路和文化研究将走入胡同。

      毕万的历史地位

   研究魏氏起源的远古历史,主要以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及唐代历史资料为主。司马迁在《史记》中著述了三十《世家》,《魏世家》列十四。对魏氏起源、魏氏的发展、盛衰四百多年的历史,从毕万至桓子八代大夫,文侯至假王九代君王记述较详,堪称魏氏第一谱。司马迁著《史记》,距毕万时代五百多年,他是在数十年中查阅、研究《左传》,《世本》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而得出的论证。有些资料我们现代人根本没见到,包括《世本》原著,但是司马迁时代是见过的。所以我们研究魏文化,当以《史记》为蓝本,以唐宋之前时期碑记,墓铭为基础,参考唐宋时期历史、文学典籍。不能以某一、二支系家谱为依据,因家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之前的家族史多属追溯所得,所取资料十分复杂,多有讹误。

   毕万自前681年前后卜筮仕晋,至前661年得封魏地,再到前650年从其国名为魏氏,前后三十余年,无不以创立魏氏家族为目标。故历史上一直尊毕万为魏氏创始之祖。

一,司马迁对毕万的肯定《魏世家》开篇:"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紧接着大篇幅敍述毕万:"其苗裔毕万,仕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是以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曰万民。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仕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

   在全篇《魏世家》中,司马迁用如此大篇幅敍写魏氏先祖,只有毕万(始祖)及魏文侯,魏恵王,魏哀王,魏昭王,魏安釐王等在魏国历史大转折中的人物。而在魏氏起源创始之时,司马迁一反平时以国君为纪年的常态,转变写作手法,写成"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若不是司马迁眼中的魏氏始祖,他只需象写毕公高一样,一笔带过即可,何需花费如此笔墨。如魏氏始于魏武子或文侯建国时期,他更不应该写作"毕万封十一年……,从其国名为魏氏"。可见司马迁肯定了毕万的魏氏始祖地位。

二,历代以来,记述魏氏源流的文献古藉、石记碑刻,均尊毕万为始祖:

(),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魏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犨、绛、舒,代为晋卿,为诸侯,称王"。魏始自毕万。

(),宋欧阳修著《新唐书》:"魏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仅管欧阳修在毕万后代写上了芒季,历史上有争论,但对毕万始祖地位给予了肯定。

(),《大唐故京兆府鄠县尉钜鹿魏府君墓志铭》:"晋毕万受封,夫啟其祥,魏大名也,其后必昌"。肯定毕始祖地位。

(),魏晋时期律学家杜预注《氏族略.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至毕万仕晋,封于魏,自封魏之后皆号魏"。肯定了毕万的魏氏地位。

(),《宗室丹阳王夫人任城郡夫人魏氏墓志铭》:"夫人姓魏氏,始晋毕万封于魏,其后或徙任城者,世为任城人"。说了魏氏始于毕万。

(),为民宗长转发的宋文天祥撰《钜鹿魏氏源流》:"今考之郡名,曰钜鹿,肇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封建于毕,曰毕公高。自是而称毕可矣。然裔孙则有毕万者,仕于晋,封建于魏,则魏氏从此昉也"。肯定了毕万的魏氏始祖地位。

(),《宋丞相魏杞公神道碑》:"魏氏世绪起周文王子毕公,其裔毕万筮仕于晋,有公侯复始之占,以邑氏得国"。为丞相写神道碑的可不是平凡之人,他肯定了毕万的魏氏始祖之位。

(),唐代《魏体玄墓志》:"故毕受锡于周,万保封于晋,大夫列位,肇得姓焉"

    自古至今,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及历代魏氏先人墓志碑刻,凡追溯远祖源流者,无不始于毕万,从而肯定了毕万的魏氏始祖地位。

毕万的子嗣世系

由于史藉没有记载毕万的准确生卒年,部份家谱上记载的毕万生年,甚至月日及配氏。他们的资料来源何处,不得而知。作为一支家谱记载亦可,但不宜作为全魏推广。研究毕万只能从《史记》等古藉及其他活动的社会情况去考究。

毕万的子嗣,按照《魏世家》所述:"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之论述,毕万肯定不只生武子一人。司马迁所述《魏世家》,每一代均只敍述继承魏氏基业的继承人而每一代魏氏的继承者,都会有多个儿、孙勿略不记。甚至连文侯的父亲及曾祖,因为没继承基业而勿略不载。毕万之世到底有多少儿、孙方能称得上世系弥大呢?分析毕万在世六、七十年,"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在晋国经营三、四十年,其儿孙,妇仆当有数十,方可称得世系弥大。然而,司马迁只写生武子。有宗亲疑问,"是谁生武子"。在历代传记、碑铭及族谱分录敍人时,首述源流,出身,生平事迹,最后述子嗣。司马迁敍毕万,首先述源,是毕公高的苗裔。然后敍事,仕晋献公,封大夫,得魏邑。再述其家族改魏氏。最后敍生武子,魏武子当然毕万所生。

   《世本》中出现的万生芒季,季生武仲洲。《世本》早于《史记》,司马迁当然熟读了《世本》及我们现代人从未见过的春秋战国其他历史史藉。推算毕万与犨难以成为祖孙关系,应是父子关系。而芒季不是魏氏重要人物,故勿略不述。但芒季是否有其人呢?作为《世本》,在那惜字如金的年代,不会凭空虚构毕万一个儿子,那么芒季应该是存在的。《新唐书》采信《世本》记载,部份魏氏家族也把毕万,芒季,武子记为三代。作为一家之谱怎样记载都无关重要,作为全魏文化推广,需慎重。或可尊《史记》勿略芒季不记,因《魏世家》中所有其他魏氏分支子孙均被勿略。或以芒季与武子并列为兄弟关系。

毕万是否为多姓氏共同始祖

   《魏世家》一句"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说明了毕万的家族都已经为魏氏,包括毕万本人。到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历史资料记载有毕万的儿子、孙子两代魏氏之外还有其他姓氏。毕氏与魏氏共祖是毕公高,而不是毕万。《姓氏考略》毕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间"。《万姓统谱》毕氏:"《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新唐书》毕氏:"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毕,其裔孙毕万仕晋,乃封于魏。居于毕者,以国为氏"。查所有资料,毕万没有后裔居于毕。所称居于毕者之毕氏是毕万的族人。因历史上没有留下毕万之外的其他毕氏人物资料,许多毕万族谱就附上了毕万,他们与毕万没有脉系关系。所以,从历史资料找不到任何魏氏与毕氏共毕万始祖的依据(毕氏族谱除外)。致于冯氏,万氏,令狐氏,京兆王氏等姓氏是由毕万之后三、四代,甚至十几代以后改氏的,他们是魏氏衍派分支改氏而不由毕改氏,故毕万为多姓共同始祖的理论难以成立,他是实实在在的魏氏始祖。

毕万与魏万的称呼

   毕万家族于毕万封十一年期间从其国名为魏氏,是在毕万主导下的整个家族行为。毕万本人是否改魏万,没有历史记载。或许他认为自已年老,改不改名都没关系。或许他在世时用过魏万之名,只是末载史册。这是两千多年来历史遗留问题,留待后贤探讨。

   纵观春秋,战国至汉、唐、宋、元、明代,所有历史典藉文献,皆尊魏氏始祖为毕万,发现称魏万的先例。《元和姓纂》,《新唐书》均未直呼魏万之名,但是他是千百年来魏氏心目的魏万。清代修谱盛行时期及当今部份分支修撰家谱时,直呼始祖魏万,这在各支家谱的尊称无可厚非。但作为学术性、全魏性推广,仍应尊重历史习惯称呼为毕万,当代人不应违背历史现实。

   中华民族历史注重自己的名字,所谓行不更姓,坐不改名。人之出生,其名字由父母或长辈命定,古人为尊长,一般不会随便改名但在社活动中,部份人自已可使用号名。在家族修谱时,同族近支常有同名者,为避犯忌,有些需要另行改名。改名的规则是;改生不改死改幼不改长;改卑不改尊。这个规则不论外姓魏姓,凡修谱人都应懂得。如果我们向全社会、全魏氏推广,行为地把历史上贯称的始祖毕万改名魏万,一是对两千多年前的始祖不尊,二是没有后代为先祖改名的伦理。

现代人对毕万的认知

    由于毕万在魏氏历史中的地位,现代很多异姓专家、学者在研究魏文化及魏氏历史中,尊重历史现实,均把毕万列为魏氏之始。随着研究魏文化的队伍渐渐扩大,随着联谱行动的开展,由于对魏氏远祖源流认知不同,魏氏内部却分成挺万和倒万两大派系。

    挺万派人士力求尊重两千年来的历史固有定论,尊重历代魏氏先祖对毕万的认定,尊重毕万在开创魏氏文化中的历史,尊重历代、现代外姓专家、学者对毕万的肯定,尊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演变规律,同时尊重魏武子等历代先祖的丰功伟绩。

   由于古人们普遍信仰卜筮文化,毕万仕晋时得上吉之卦象。受封魏地时又得公侯之卦:"万,滿数也。魏,大名也。为天开之兆,魏氏方有八代大夫,九代君王,二十六朝贤相及历代历史、文学、思想家,方有当今六百万魏裔。若历代魏氏不尊卦象,弃毕万于魏氏之外,能有二千多年辉煌的魏氏文化?能有今天六百多万裔孙?巍巍魏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发展增添了无尽的光辉,这些功德,得益于始祖毕万。

   倒万派魏氏嗣裔大致为两类;一是部份热心研究魏文化者。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地方传说差异,研究者的目的、观点差异,对姓氏文化演变规律的认识差异等因素。他们认为魏氏始祖就应该是魏而不应该为毕。部份宗亲对司马迁的《魏世家》解读观点不同,得出的理论各异。同样一篇《魏世家》,有解读武子为毕万之子,有解读武子为毕万收留的养子,有解读为继子,有解读武子为前古魏国逃亡官员"诸子",有解读武子为毕万的驾车徒弟。研究者们在《魏世家》中找出第一位冠以魏字的魏武子,如不知首魏者不是一人,而是一大家子人,武子只是奉晋文公之令承袭的魏氏之后封。总之,这部份研究者的观点是魏氏始祖不能是毕而必需是魏。人们认为毕万为魏氏始祖泛低了自己的魏,在外姓面前无面子。即始免强认可毕万为始的历史现实,但不愿把始祖放到应有的位置。其理由是把源与流分离,置毕万为源,魏武子为流。其实,源流一词,本难分割。源流如果分离,则是水之源头和支流难成一体。毕万之始源置于零位,武子的水之流置于一位,原因是始之源不带魏字。人人都知道,中华文化始即一,零为无。问六岁的一年级学童,零是多少数,必答曰,零没有数。因此,置毕万始祖为零位,名为尊祖,实为虛无。武子为流,名曰尊魏,实是无源之流。源头是零,无水,流从何来。这道理人人都知道,其结果与魏弃万没有什么两样。

   另一类倒万派,是魏氏族人中部份对家谱,家族没有研究的宗亲,他们由于不知探讨,不知研究,只认死理;"魏氏始祖就必须是魏字当头,就不该是毕。如不知,魏氏始祖本身就是毕万,是历史现实,是历代、当代大众认可的。作为部份魏氏始祖毕万的后代不认始祖(或许有宗亲不是毕万后代或其他魏氏支流),在当今时代不是怪事。有些连父母、祖父都不认的人也是有的(所有姓氏都有这种人)

   近有宗亲调研,有些地方魏氏只知魏武子,不知毕万为何人。这并不奇怪,古人也只有读书人知道毕万为魏氏始祖,大部份人为文盲,不知毕万。今人都识字,但几十年来传统文化退化,不研究家族文化的人不知毕万正常。若是研习家谱的文化人只知武子,不知毕万,则是无知。

   

  作为魏氏,魏裔文化探讨者、研究者、传承者,应该以历史为现实,以宗情为准则,以团结为宗旨,以传承、宏扬魏文化为目标,方能称得上魏文化的诚实研究者。若脱离固有的历史现实,标新立异,曲解历史,将会把魏史文化引入斜路。

   当代人,特别是年青一代,由于数十年来脱离了传统文化教育,接受的是现代式,甚至西式教育。他们对传统的宗族、宗亲、宗情、宗谊,传统的家规、家训、家礼、家风非常陌生。需要年长的、热心的传统文化传承人正确引导、宣传、教化、发扬。诚如周岁幼儿,不会说话,不会走路,需大人口口相授,手把手教。直至上学,老师细心教授,才能得到知识,才能成为社会有益的人。

   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一代代热心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人正确认识,正确宣传,才能代代相传,长盛不衰。

衡阳:魏后祝

20201218

阅读:48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 园区祭奠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ICP备1102483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