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文化
+

浅析魏氏始祖之争

2020-03-08    作者:周荷    来源:中华魏网


中华魏氏联谱群在探讨魏氏公共世系时围绕“魏氏始祖应该是谁”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据说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本人有幸参与了魏氏族谱编修,想结合族谱编修的体会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要论世系,必说族谱,因为世系是族谱的主要内容。何谓世系?一姓(或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就叫世系(也称世次)。族谱记载一姓或一家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世系就是一姓或一家族历史的直接表述。族谱能用以辩亲疏、明昭穆,能据此寻根源,能以此凝聚宗族、教化子孙,在社会学、人口学、遗传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皆因其客观地记录了家族的历史。族谱常被用以同正史、方志并举。族谱编修(特别是向上追根溯源)要依据正史、方志的资料,同时又可为正史、方志提供补充。当然,理论上应该是这样,事实上很多族谱因为各种原因,编修的质量不如人意,已难以和正史、方志相提并论。

可见,研究或编修族谱必须参照历史,以史为据。同时要对姓氏文化有一些研究。

先谈一点姓氏文化。简单地说,华夏文明早期的八大姓,魏姓不在其列。除了早期的八大姓,其他的姓氏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几种姓氏来源:1、以国为氏。2、以邑为氏。3、以居住地为氏。4、以乡、亭之名为氏。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6、以次第(排行)为氏。7、以官职为氏。8、以技艺为氏。

魏氏是以邑为氏。根据是什么?当然是以史为据。所以下面就来谈谈“以史为据”。

以史为据的“史”指什么呢?是权威的历史文献资料,如《左传》《史记》《唐书》等。有人说《史记》不可信。一是《史记》中有错误,二是司马迁因为自身的遭遇在写作时可能立场有问题,不能客观记述历史事实。要知道,司马迁的父亲就曾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书,一直有志于修史。可谓家学渊源,司马迁从小跟着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后来司马迁也任太史令。司马迁博览的史籍中有些早期的史籍后来散佚,后人无缘一见。因李陵事件上书触怒汉武帝,司马迁被施以腐刑。出狱后写完了《史记》。以司马迁的遭遇,对秦始皇这样的人打心里不喜欢,但是在记叙秦始皇时也能不偏不倚。正因为这种客观的叙事态度,以及司马迁阅读掌握的大量史籍,其编著的《史记》历来为史家所推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就是对《史记》历史和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虽然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史记》中有的记载确实有错误,但同样无损其在历史文献资料中的重要地位。

这里有一个问题:百度来的资料、传说、历史剧能不能作为依据呢?

    历史电视剧是在历史著作基础上用文学手段再创作而成的,揉进了很多改编者的想象、推测,有很多虚构的情节,是不能当做真实的历史来对待的。

    传说呢?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直接的依据。我们此次编修族谱,当初走访宗亲时了解到资中有几百人长期在魏家坝聚居,其字辈字中有三个字和我族一致,但我族老谱上找不到他们几代人中任何人的名字。他们口口相传其祖先与我族振汉公派下是同一支,且是庶出。我们并不敢依据传说将他们续入族谱,而是经过五六次的走访最终寻到他们唯一的一本金丹薄(为死者最道场用的名册),得到确证,才将几百人续进族谱。

    百度上的资料都可信吗?百度上的文章纷繁芜杂,上传文章的作者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文章都是不足为据的。如果是权威的学术论文或权威的著作(如古代的《史记》,现代的《辞海》另当别论。但如果是古代的文献资料,最好是看原文,不要依据百度上的翻译,这些翻译有可能是不准确的。

    古代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文言文,言简意赅。要正确的理解这些文言文,首先要正确地断句,因为文言文原文是没有标点的。其次要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一个字或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意,常用的意义和用法也可能有多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脱离了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就是断章取义,就容易曲解。       

    既然是“以史为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文献资料中与魏氏有关的记载吧。

    先看《魏世家》中的这段话。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上面一段中“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其中的“先”应理解为“祖先”,不是“先后”。这句的意思是“魏氏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代。”同样,“毕万之后必大矣”中的“后”应理解为“后代”。

这一段中有一句很关键。“而毕万之世弥大。”其中的“世”可以理解为家族(不仅指人数,也指声望和地位)。毕万家族更加壮大(不仅指人数增长加,声望和地位也越来越高)。那么这一句的“而”字怎样理解呢?作为文言虚词的“而”的用法有多种:表传折,相当于“但”;表并列,可译为“同时”或“又”等;表顺承,可译为“就”。……这里应该是表示前后句的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在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晋国内乱之时,毕万家族已经更加壮大了,于是从其国名为氏(实际上是以邑为氏,因为魏地虽然已封给毕万但还是晋国管辖范围)。至于从其封地为氏具体是否发生在毕万封十一年,不能确定。因为“晋献公卒”后面实际上是可以打一个句号的。

再来看《唐书》中的一段:

    魏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万生芒季,季生武子犨,犨生悼子……

    这段话应该如上面断句才对。不能把“因为魏氏万生芒季”连起来读,这样断句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句中“因为”的意思所致。文言中的“因为”和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不一样。现代汉语中的“因为”就是“因为……所以……”的“因为”,“因为”表示原因,“所以”表结果。文言文中的“因为”是两个词,要分开来理解。“因”可理解为“因此”、“于是”,“为”可理解为“成为”、“做为”、“称为”等。在本段中的“因为”可理解为“因此称为”或“因此称做”。裔孙万成为晋国大夫,封于魏地(河中河西县),因此称做魏氏。这句话是在说魏氏得名的由来(即魏氏是怎样来的)。

这段话中没有所谓的“魏氏万”。“魏氏万”是由于标点错误造成的曲解。

清楚了这两段话的意思,我们再来看这两段话中有哪些确定的信息。

这两段话话中都说到了魏氏的由来:是因为毕万被封于魏地,所以有了魏氏。从现在姓氏文化的角度来说,魏氏是以邑为氏。既然是以邑为氏,这个邑是谁的呢?两段文章都说得非常清楚,这个“邑”就是“魏地”,是毕万因功被封得来的。所以,魏氏的产生与毕万有关,毕万于魏氏而言,具有开创意义。换言之,毕万就是魏氏的开创者。

前面说了,族谱记载一姓或一家族产生、发展的历史。世系就是一姓一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既然《史记》和《唐书》都记载魏氏的产生是从毕万始,那么对魏氏具有开创意义的毕万怎能被排除在魏氏世系之外呢?既然毕万应该在魏氏的世系中,不放在开始又放在哪里呢?所以史学家以及姓氏文化专家认为魏氏是以邑为氏,毕万是魏氏始祖,是有根据的,是做了深入研究的。《辞海》解释魏氏也以毕万为魏氏始祖。《辞海》的编纂组织了多少专家、学者,这些参与编纂的人都是各个领域的翘楚,是名符其实的专家,他们解释毕万是魏氏始祖,不是仅仅因为魏氏族谱上写毕万是始祖,他们也要做研究的。

那么有人又说了:司马迁并没有说毕万就是魏氏的始祖。那是因为“始祖”这个概念的广泛运用是后世修谱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是后来广泛使用的。司马迁不会说毕万是魏氏始祖或一世祖,但他的《史记》和后来的《唐书》已经说清楚了魏氏的产生是因为毕万封魏地而来的,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个人认为,始祖即一世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始即一也。毕万可以称为一世祖,也可以称为始祖。毕万如果称为始祖,毕万下面承接的就是二世祖。如果一世祖是另外一个人,难道要把毕万排除出魏氏世系,排在零的位置?

还有宗亲认为,毕万应该称为肇基祖或血缘始祖,排在一世祖前面。首先,世系既然是世代相承的系统,是一姓或家祖产生、发展脉络,顶端就应该是开始,也就应该是一世祖。这是比较规范的表述。何谓规范?就是统一的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就像我们不能把“毕万”改成“魏万”一样。从文献资料中我们不能准确地知道毕万的生卒年月,从前面司马迁《史记》的这段文字中,不能断定毕万在世时是否改姓魏(或者说有没有被称作魏万),《史记》之前的文献中也没有见到把毕万称作“魏万”的,所以从古至今重要的文献资料都称其为“毕万”,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做法了。况且,毕万还有其他的如万氏的后裔,也供奉毕万为始祖。异姓同源也可以理解,因为姓氏的衍生演化过程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魏氏把毕万改为魏万,可能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其次,肇基祖不宜用在公共世系中。因为各地各支脉有各自不同的肇基祖,毕万称为肇基祖,各地的肇基祖怎么办?

血缘始祖呢?个人认为慎用,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很多人不是都认同魏姓多出吗?所以毕万不宜称为血缘始祖。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我们以前的一些认知,带给我们想象不到的结果。

关于有较多的魏氏族谱都把毕万做为一世祖这点,有的宗亲认为是前辈修谱者文化水平不够,或是由于以前修谱条件不如现在所致。这种看法个人认为过于片面。如果说在以前的老谱基础续修,现在修谱的条件确实优于以前。现在交通方便,信息传送速度也很快,我们有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还有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所以从采集资料、信息到查阅资料到编辑排版到印刷,我们都比前人容易多了。但是如果说到往上寻根溯源,要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今人未必比前人更具有利条件。我相信很多前辈修谱人是读过《史记》《唐书》之类的史书的,否则他们怎么知道毕万、芒季、魏武子、魏寿馀……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可能比现在的多数人更能读懂文言文。

有的宗亲认为以毕万为一世祖就是不尊魏,因为戴了顶毕氏的帽子,感觉受辱了。这可能是缘于魏氏宗亲自尊自信的意识。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或意识都值得赞美!但是要自尊(或尊魏)就必须把毕万排除在魏氏世系之外吗?个人不这样认为。毕万是魏氏的开创者,把他排除在魏氏世系之外倒可能有数典忘祖之嫌。前面简单的谈过姓氏文化。氏的来源有多种。魏氏不是盘古开天地就有的,华夏文明早期的几大姓中也没有魏姓,魏氏是从姬姓——毕氏——魏氏这样衍生出来的。魏氏的衍生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能避开毕万吗?如果当初魏氏是从其他姓氏衍生出来的,道理也是这样。所以真的不必纠结自己心理上的所谓的帽子。

还有宗亲认为毕万不是第一个姓魏的人,所以不能作为始祖(一世祖)。前面已经谈到了,从《史记》中这段文字确实不能断定毕万在世时有没有明确改为魏万或被称为魏万。那么第一个姓魏的人是否是魏犫呢?虽然历史文献资料中出现过“魏武子”或“魏犫”,但很难确定他就是第一个姓魏的人。这个观点有很多宗亲已做过论述了。假如我们暂把毕万放在一边,“以邑为氏”时也应该是有一批人同时改了魏氏。怎么去找第一个姓魏的人?况且,又怎么能把得封魏地对魏氏具有开创意义的毕万放到一边去呢?所以个人认为“首魏者”这个说法不太科学。首先,这个新创造的概念的含义不清楚。“首魏者”也可以理解为“魏氏第一人”,还可以理解为“开创魏氏的人”。如果理解为“第一个姓魏的人”,那么这个人恐难确定。

再来说说芒季和魏犫。        

芒季和魏犫与毕万到底什么关系?《史记》中有一句“生武子”很关键。个人对这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句子。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也就是说,谁生了武子?这是一个承前省略主语的省略句,应该到前面一句去找被省略的内容。前一句是“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这一句的主语严格地说是这个“世”,这个“世”有人认为可以理解为“后代”,有人认为可以理解为“家族”。“毕万之世”是个偏正结构的词语,“毕万”是修饰成分,是说明是谁的“世”,但中心语是“世”。也就是说主语是“世”。如果从这样的语法角度去分析,“生武子”这句的主语就不是“毕万”。也就是说这句话意思是:毕万的家族(后代)更加壮大了,以国名(实际是“邑”名)为氏。(这时候)家族(后代)中生了武子。这是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

《世本》早于《史记》,《唐书》晚于《史记》。如果《史记》中这段话是说毕万生武子,有《世本》在前说毕万生芒季,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毕万生武子?再者有《史记》在前说毕万生武子,《唐书》又为什么说毕万生芒季?是不是我们对《史记》理解有误呢?

    考据学上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如果《史记》是说毕万生武子,而《世本》、《唐书》又明确说毕万生芒季,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本人才疏学浅,对历史没什么研究。以上对《史记》中“生武子”的分析仅是从语言角度所作的个人分析。也没有研究过史学界对此的分析和结论。

围绕魏氏始祖,宗亲中还展开了谁更适合作为魏氏一世祖(即始祖)的争论。个人认为这样的争论和围绕一世祖投票一样毫无意义,两种行为都是一样的性质。不是因为谁身份更尊贵或更具有某方面能力谁就是始祖,也不是因为谁在魏氏的发展过程中谁贡献最大谁就是始祖,也不是因为谁有谥号谁就是始祖。始祖是指魏氏产生发展过程中位于起始位置的那个人,这个人死后也许没有谥号,也许不如后来的人有名,但是他开创了魏氏,他是开始,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魏氏。这个人能是谁呢?文献资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毕万开创了魏氏,魏犫进一步巩固了魏氏在晋国的地位,魏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魏国……这魏氏的杰出人物都在魏氏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都具有重要地位。不是只有放在始祖的位置才能凸显其贡献和重要性。并非是把谁放在始祖的位置就贬低了其他人。

所以并不存在尊谁贬谁的问题。

    所以也就不必为了把某个祖先作为始祖而去贬低另外的祖先,都是祖先都要尊重的。

    我们的老谱世系是一世祖毕万,二世祖芒季,三世祖犫。不是因为我们的族谱上一世祖是毕万,就支持一世祖毕万、二世祖芒季的说法。魏武子到底是毕万之子还是之孙?芒季和犫之间到底是何关系?要解开这些谜团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我们暂时无法解开这些谜团(不知道史学界有没有定论),不如留待后来人。说不定以后新的考古发现会拨开历史的迷雾。现在没有必要在这些历史的迷雾中捕风捉影,乱加揣测。所以个人认为公共世系不妨从毕万——芒季——犫……或毕万——魏犫……中选择一种作为代表世系,同时备注其他有一定代表姓的世系。基于文献资料记载的不一致和简略不详,公共世系应有一定的包容度。

以上个人所见,就正于方家。如有错误,指正为谢!

四川内江魏家媳妇:周荷

                               2020.3.8

阅读:76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ICP备1102483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