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文化
+

毕国

2021-05-19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姓氏】:姬姓毕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史记·魏世家》说:“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
【历史】
据《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也。
《左传·昭公九年》载:晋人与周大夫争田,且率阴戎伐颍,周景“王使(其大夫)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杜预注:“在夏以后稷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可知魏、骀、芮、岐、毕等5国之创建,当在夏代,为任姓毕国。
商王武丁之子子毕的故地,本是商族人建立的方国,毕方。毕是人名也是族名。商代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毕的活动记载。商代毕国强盛,到处征伐,势力很大。到了商代末期,周在岐山兴起,商王为了对付周伯,命子毕后裔立国于今西安市西郊的毕原,称毕国,与子姓同族的奠、崇、渔组成一条对的防线。
周文王兴起岐山时,并吞了商人的毕方,封其第15子毕公高于毕国故地,仍以旧号为毕国。
据清华简《耆夜》记载,毕公姬高是武王八年"勘黎"之战的主将。这使我们对毕公周初重臣地位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清华简《耆夜》并结合出土金文推断,毕公应该有子封于黎(楷);又根据清华简《祭公》的记载,毕公后裔毕曾在周穆王时期位列三公。这证明毕公家族与周公、召公、太公家族一样,也遵循着一子就封诸侯国、一子"世为王臣"的体制。
周成王时,毕公高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经历文武成康四世,康王谓其“弼亮四世”。成王时为太史,康王时命其分居里,管理东都成周,安定周郊。 
毕国的灭亡主要是绝封说:《史记·魏世家》云:“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後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畢程氏,損祿增爵,群臣貌匱,比而戾民,畢程氏以亡。”这个毕程氏恐即商之后毕方,周文武所灭者。而毕公高之后又重蹈商之毕国的覆辙。毕公高之后“因沉湎于酒色被废国,子孙以毕为氏。”
【都城】
毕:陕西咸阳市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
传统认为毕公采邑的毕原为咸阳原,司马迁认为毕原在镐东杜,其实都是张冠李戴。真实的毕原大指现在的杨陵示范区,小指邰城之原。毕公采邑就是原先的扶风毕公村、现在的杨陵毕公村。
王季进行的毕程之战是周太王迁岐以来的第一次战争,文献明确记载不超出北岐30里,除了秦邰县,不可能有第二个毕原。王季葬于毕原,50年后,周文王才迁都于丰,这表明毕原不可能在丰镐。邰城出土了周武王的《母后姒康鼎》和秦人的《邰林共鼎》,也肯定了邰城是宗周,毕公采邑是毕公村。
前1059年,周文王受天命于周都程邑,获得了用武伐纣的神权,因此别称周都程邑为武功。武功城经历周武功、秦武功、西汉武功、东汉武功、唐武功、今武功等多次变迁,其位置依次为杨凌(扶风)的太子藏(旧邰城、程邑)、周至的竹峪镇(旧盩厔、周南郑)、眉县的横渠镇(新光城)、杨凌(扶风)的法禧村(新邰城、周丰邑)、今武功的武功镇、今武功的普集镇。
周武功也是周人的祖居,文献多称后稷邰城,但都误以为秦邰城(法禧村),其实它在秦邰城西,今为太子藏,俗称太室姜和姬水坑坑。环绕姬水坑坑,还有姜嫄村(炎嘴)、秦丰村(姜尚)和白龙湾(白陵湾)。姬水坑坑内有五色姬水和五色平泉环绕,外有姜水(姜嫄河)和沣水(姜尚河、秦丰河)沿渭河沙滩东流。东流沣水为沙滩河,别称流沙,它是今漆水河(湋河)下游的一个枝流,南过秦邰城之地现为杨凌的水上公园。
姬水邰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西周或更早的历史似乎与其无关,但它出土了周武王的《母后姒康鼎》和秦人的《邰林共鼎》。周平王自京宗邰城东迁洛阳后,将邰地赐给了秦人,并封其为侯国。秦文公在邰地建立了秦初国,并将邰地分为秦邰县、秦美阳和秦武功,因此有了武功县。
周武功为旧邰城(太子藏),秦武功为旧盩厔(周南郑、盩师营地),今为竹峪镇。汉武帝将秦武功分为周至县和武功县,县城分别设在新盩厔(今周至)和横渠镇。东汉将秦邰县改为武功县,县城为秦邰城(周丰邑),今为法禧村,而将西汉武功改为眉县,县城为今眉县城。常兴镇为秦汉时的右扶风都尉府和眉县城,东汉废。唐武功为今武功镇,今武功为过去的普集镇,今杨凌为昔日的武功站。
武功来源于文王受命,文献有明确记载,只不过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倒是于右任先生曾提过“武功得名于周文王”。
《诗经•文王有声》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伐崇之后),作邑于丰(秦邰城)。……沣水(姜尚河、秦丰河)东注,唯禹之绩”。
周文王受天命后,得到了上帝赐封的用武伐纣的神权和王权,而称其为“武功”。因此“武功”的本义是“用武权、征伐权、伐商权”。“有此武功”后,才有了地名“武功”。周人将受天命之地别称武功,此武功就是周文王居住了50多年的都城,当时称为程邑,也称为毕程和京宗,灭商后称为宗周。因此,“有此武功”既是“有此用武神权”之意,也是“有此武功地名”之意。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与周都程邑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天衣合缝,想否定“程邑别称武功”恐怕很难有证据。秦武功来源于周武功,与周武功隔渭河而相望,这也是难以抹去的事实。
一句话,周武功就是程邑,程邑就是西邰城,《水经注》称其是相对于新邰城的“旧邰城”。原文曰:“渭水又经武功县故城(横渠镇)北,王莽之新光也。渭水又东,经邰县故城(太子藏)南。旧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
毕程之战是周人从逃亡岐下到开始剪商的第一战,不可能远离秦美阳,超出秦邰县。毕程在扶风天经地义,何况毕公采邑所在的毕公村就在旧邰城西北10里处。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的周都程邑肯定了程邑就是旧邰城,武功城由旧邰城,到旧盩厔,再到横渠镇和新邰城的变化过程也清晰再现。
崇侯之地在登封,武王营建的丰邑在东流沣水之北,实际是秦邰城。“沣水东注,唯禹之绩”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沣河地标,此沣水是东流沣水,不是北流沣水。北流沣水的丰邑是丰镐之丰邑,即丰侯之丰邑。东流沣水的丰邑是程丰、岐丰、邰丰之丰邑。“岐丰”就是邰地,周平王将岐丰之地赐给秦人,秦文公将其分割为邰县、美阳和武功。《襄公鼎》铭曰:“天公(周平王)迁洛,岐丰(邰地)赐(襄)公,秦之幽宫(周幽王遗宫),鼎藏于中”。秦文公19年消灭礼泉的灭周犬戎后,名义上将邰地归还于周平王,实际上只是迁都于陈仓城。
程邑(邰城)是夏禹之都,也是夏禹治水三年的邰桑。《诗经•閟宫》的“奄(周人)有下土(姬水坑坑)”是“缵(继承了)禹之绪(治水之功)”。程邑也是《秦静公鼎》的“鼏(定)宅禹都”和《秦襄公鼎》的“幽王遗宫”。秦文公将程邑改名为太子藏,以纪念国人暴动时的太子靖(周宣王)之藏和周王赐封秦人之功。古人沿30里东流沣水河一直向西行,走到尽头会出现姬水河与姜水河的分岔口,沿姬水河一转弯即达毕程。毕程在沣河西口,从沣河东口到西口全长三十里,因此《纪年》有“帝纣六年,周文王初禴于毕,毕(陵)西于丰(河东口)三十里”之说。
文王受命是西周开始伐殷灭商的标志性重大事件,《易纬》曰:“文王受命,改正朔,布王号于天下”。自秦汉以来,文献多津津乐道于文王的“有德”和“天命”,但“天命”是什么,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解释,有人说是文王受“河图洛书”,但河图洛书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有人说是“赤雀衔丹书,止于昌户,文王拜受”。有人说是上帝托梦于太姒:“受伐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遗憾的是,这些都是神话描写,而非本质描写。
司马迁有意回避了受命之事,大概也是说不清道不明之故,在《周本纪》中只是蜻蜓点水似地写道:“西伯盖受命之君”,“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其语焉不详,语意晦涩,让人一团雾水,摸不着头脑。
司马迁倒是在《殷本纪》里写道:“(纣王)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但司马迁的理解是错的,把文王的受天命当成了纣王赐予的“专征伐”。
文王受命,受的是天命,而不是纣王之命。赐给文王弓矢、斧钺和专征伐权的皇天上帝,而不是纣王。天命文王,替天行道,伐殷灭商。《毛传》的“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是正确的。
金文屡屡提到了文王的受天大命之事,例如
《师询簋》铭曰:“丕显文武膺受(承受)天命”。《何尊》铭曰:“肆玟王受此大命”。《大盂鼎》铭曰:“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毛公鼎》铭曰:“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惟天庸集乃命”。
传统文献也多次提到了文王的受天大命之事,例如《墨子•非攻》曰:“赤乌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书•武成》:“我文考文王,克(能)成厥勋,诞膺(承受)天命,以抚方夏”。《酒诰》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康诰》曰:“天乃大命文王”。《诗经•大明》曰:“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世系】
 青铜器与文献考证,
毕公高(成)-毕仲(康)-毕段父(昭)-毕段(穆)···毕益公(共)―毕师同(懿、孝)―毕鲜(夷)···毕伯硕(厉)···毕伯克(厉宣)······毕万(晋大夫)。
1:毕公高 :周文王庶子。历文武成康四王。
2:毕仲 :毕公高次子。 原子就封黎国,次子留相王室。见传世器《十四年段簋》。
3:毕桓 :毕仲子,毕段父。见清华简《祭公》,周穆王时祭公死后三公之首。
4: 毕段 :毕公高曾孙,毕仲之孙。见传世器《十四年段簋》,其铭曰:“唯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王肆毕,烝。戊辰,赠。王蔑段历,念毕仲孙子,令龚找馈大赏于段,敢对扬王休,用作簋,孙孙子子万年用享祀”。《毕段簋》给出了毕公家族在西周前期的脉络。
5:毕益公 
6:毕师同 :《永盂》铭曰:“唯十又二年初吉丁卯,益公入,即天子命。公乃出厥命,锡畀师永厥田:阴阳洛疆及师俗父田。厥其公出厥命:井伯、荣伯、尹氏、师俗父、遣仲。公乃命郑司徒函父、周人司空、史、师氏、邑人奎父,毕人师同付永田”。
7:毕鲜 :毕益公之孙。《毕鲜簋》铭曰:“毕鲜作皇祖益公尊簋,用祈眉寿鲁休,鲜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孝夷时期毕氏之长。
毕伯硕父  :毕伯硕父鬲。铭文:毕伯硕父作叔妘宝鬲。此器只存摹本。西周晚期器。
毕伯克 :毕伯鼎。 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墓出土,属于周宣王或稍前时期器物的西周晚期早段器。因鼎铭文写明是为“受命毕公”作的祭器,不可能作为陪葬品送给他人,但又出现在芮国墓中,专家推测此器是因为毕氏“绝封”代到芮国。出土毕伯鼎的芮国墓是宣王早期墓,而毕伯鼎是厉宣时期器,这期间最大的事情是国人暴动引发的政变,很肯能毕氏家族是因为卷入了这场政变而导致“绝封”。个人猜测毕万也是经过芮国到晋国的。
阅读:86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ICP备1102483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