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文化
+

爱国尚义,明理守法——净行寺魏氏

2021-11-06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民国《高淳县志》载:净行寺位于“县东北十二里,周末有犁姓结庐其地,汉明帝时有僧构室诵经,名潘城道场。唐中和三年建寺。清光绪九年,魏姓重建大佛殿”。南宋年间,参知政事魏良臣使金有功,朝廷赐潘城道场为其香火院,更名净行寺。该支魏氏自此被称为“净行寺魏氏”。净行寺魏氏始祖魏裕,五代后周校尉,由淮甸南渡迁居高淳下塘村,后裔散布在“四府八县十六支一百零八村”。光绪七年魏氏五修宗谱时统一各支字辈自31世起为:晋建宏猷广,唐兴浩烈扬。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因传说净行寺魏氏是唐代著名谏臣魏徵后人,故此五言诗以颂祖佑嗣为主题,大意是:我祖善于进谏,功业卓著;大唐兴盛,我魏征公浩然刚烈之品行到处传扬。我魏征公之典型应该成为历代儿孙效仿的榜样,他的恩德保佑着我后辈代代兴旺。

净行寺魏氏家规共有十六条,“事父母”、“友兄弟”、“正夫妇”、“交朋友”、“待奴仆”、“敦宗戚”从对待家人、朋友与宗亲方面作出六条要求,“完国课”、“解争讼”、“恤孤寡”主要阐述个人的国家责任与社会责任,“重丧祭”、“慎嫁娶”从仪礼与价值取向方面提出要求,“劝读书”指出重教的重大意义,并作出具体的规定,“严打降”、“禁赌博”、“惩奸淫”、“戒溺女”四条系禁令,针对性很强,要求更加具体。家规的形成有其家族历史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后来的族裔,故而,净行寺魏氏家族簪缨相望,除宋代的“一朝两执事,四世五登科”以外,明有义救方孝孺遗孤的刑部尚书魏泽,有热心乡里的按察使魏成忠,有“逸俊半出其门”的杏坛名师诗人魏吉,清有参加甲午战争的副将魏家训,编纂《新华字典》的魏建功也属于该支后裔……

仗节赴敌,不辱使命——魏良臣使金

魏良臣,字道弼,自号如心居士,双塔南塘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相),晚年知绍兴、宣州、潭州、洪州等地。魏良臣一生所做的最有影响的事情是两次出使金国,参与签订了宋金《绍兴和议》,尤其是第二次出使,不辱使命,维护了划淮而治的原约,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

当时,金兵南下,越过淮河,想夺取江淮之间的土地。而宋朝廷几次派出的谈判使者没有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魏良臣出使金营,要求维持《绍兴和议》,而金兀术要进行讹诈,提出把划淮为治改为划江而治,魏良臣坚决不答应,说,淮河是大宋屏障,它和江南相为表里,如果失掉了淮南,金兵就直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们就无法立国,因此,拥有江淮土地是我们的核心利益,决不能丢,划淮为治是谈判底线。金兀术见魏良臣态度坚决,就耍了个诡计,口头上答应魏良臣划淮为治,却在给宋高宗的国书里写成划江而治,想绕过魏良臣,直接逼迫宋高宗。魏良臣非常机警,说:“愿借所回国书一看。”魏良臣一看到国书与谈判所议定的内容不同,就坚决不接受。史书记载,“公固争之”,“金不能屈”,场面陷入僵局。并且魏良臣当着金兀术的面对副使王公亮说:“夫国家多难,恃吾侪出使者,盖欲办事也。倘此行不遂,大事去矣。”又私底下对王公亮说:“此事倘不遂,不过如苏武而已。誓不可退,庶几事之获济也。”果然,金兀术第二天再见魏良臣的时候作了让步,维持原来的协议。

有资料记载魏良臣出使金营时,金兀术让士兵“挟手两旁,弓皆持满,刀皆露刃,森列相向”,而魏良臣“怡然自若,按辔徐行于其军中者凡二日。”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说:“魏道弼参政使金人军中,抗词不挠。虏酋,大怒,欲于马前斩之,挥剑及垂颈而止,故道弼头微偏。”考功郎中魏杞也说:“公……怡然受命,仗节出疆。白刃交乎前,而开陈利害愈力,率成和。”可见,在出使金营中魏良臣不顾个人安危,坚守了民族气节。

以理为据,法不容情——“赖祠堂”传说辨

魏氏家祠俗称“赖祠堂”,传说魏鹏池小时候在净行寺读私塾,寺前姜家村在寺边盖祠堂,魏鹏池到工场玩耍,用龟尿磨墨汁后拿木匠师傅的墨划笔在做好的每根梁柱榫眼里划上一个“魏”字。后来,魏鹏池考中了进士耍赖说该祠堂是魏氏宗祠。巡按大人根据梁柱榫眼里的“魏”字把“姜氏宗祠”判给了魏氏。其实,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净行寺魏氏祠堂由净行寺(原名“潘城道场”)和鹏池别业书院两部分构成。宋绍兴四年(1134年)净行寺魏氏第七代孙魏良臣出使金国有功,请求朝廷将潘城道场赐给了他,做了个香火院,并且更名“净行寺”。根据历史记载,净行寺多次毁于兵火水灾,每次毁损后均由魏氏重修或重建。1614年,进士魏成忠(号“鹏池”)从今古柏镇中保村迁居到净行寺北面的魏村。1643年,诗人魏吉傍着净行寺西侧建造了一座鹏池别业书院。崇祯末年,新中秀才下坝人魏永思又将鹏池别业书院改建了一下,在寺庙里设龛供奉魏良臣神主和魏氏十六枝牌位,决定在魏良臣生日,即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魏氏十六枝后人将先祖牌位请到鹏池别业书院共同祭祀。康熙三年(1644年),魏氏重新修建净行寺,在寺庙正梁上刻上了魏氏十六枝的名字。这时魏成忠已经去世了。

三十多年以后,到了康熙三十五年,曾经整修过鹏池别业书院的魏永思已经七十多岁,他已经成了地方上颇有影响的“岁进士”。一天他来祠堂,看到住在寺旁的族人魏于福生活贫苦,就自作主张将祠堂里的93分寺田交给魏于福耕种,并嘱咐他顺便照看祠堂。寺田是魏姓各枝捐献的,但一直由净行寺里的僧人耕种,魏永思做法引起了僧人西渡的不满。恰好在这一年,溧阳新中进士魏麟征前来祭祖,排场很大,引起附近老百姓的嫉妒。当年的七月十五日,附近修建盂兰道场,净行寺里聚集了各村的老百姓,西渡和尚就借机煽动老百姓夺寺。说,历来都没有一家独造寺庙的说法,净行寺是四方善男信女捐资建造,里面不应该供奉魏氏祖先。西渡和尚在各村群众的怂恿下,一把火将魏氏牌位全部烧毁。魏于福连夜跑到下坝去报信,魏永思得信后立刻召集各枝魏氏联合起来控告西渡和尚。当时的高淳县令参加会试未归,江宁府的府台老爷赵世显就派了一个刘姓通判前来调查。刘姓通判到场后,查阅了高淳万历年间的志书及各种相关资料,上面均记载净行寺系魏氏重修重建。刘姓通判又根据魏氏提供的线索,登上寺庙顶,查看了老旧的正梁,发现正梁上的确刻有魏姓十六枝的名称。因此,就据实写成调查报告并呈给了江宁府的赵姓府台老爷。赵府台就将净行寺与鹏池别业书院判还魏氏。

这场官司,在当时,魏氏的确打赢了,西渡和尚也被迫重新在寺庙里设置魏氏牌位,但不久社会上便流传出“赖祠堂”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强摁到魏鹏池的头上。几百年过去了,传奇故事掩盖了历史真相,并在一代一代的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了。

古时候打官司花费巨大,往往破产毁家,所以各姓家规普遍不鼓励打官司,有矛盾只在祠堂解决,迫不得已需要打官司时,往往举家族之力“输钱不输气”,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枉法行为。净行寺魏氏人口众多,民间称“一家出一只鸡蛋就能打一场官司”,但在祠堂之争中,讲证据,重事实,在争回寺庙与祠堂时,也承认错误,将9亩3分寺田归还西渡和尚。整个事件,体现了魏氏的明理守法的特点。

【魏氏家规选录】

解争讼

    人家斗气,只为肝火太盛,全要旁人疏散,不知事者刻意帮助,同必斗狠,虽有心为他知也,添他一盆火也。至于暗地唆,从中取利,又是个火棒,越旺,昏昏者还道他是心腹人,不料已中了他的毒药。若果真真实实怀着息事爱人之心,婉言相劝,片语解纷,便是一剂清凉药向他心头浇下,火气立刻消散,完人肉,全人朋友,省人钱财,养人和气,上资祖考,下荫儿孙,岂不是大阴隙?

劝读书

光前裕后,必有孝子贤孙;要训子课孙,必先尊师重道。人家请先生礼节不可缺,束修不可轻,书馆明亮,床帐清洁,去则送,来则迎,事事处恭,自然贤才并出。至于入泮入监予花红,乡试会试送盘费,各支原有旧例,此皆前辈鼓舞人材之意也。若公中盈富,当议加益。

阅读:94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ICP备1102483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