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鲸龙宫潜。
红火凌烟,
虎啸腾飞破云山。
那怕狂风激恶浪。
雷震海天。
--引自张爱萍同志的诗
一艘蓝灰色的新潜艇,停泊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海浪拍打着它的躯体,海风轻抚着它的面颊。一声号令传来,它立即潜向预定的海域,霎时间,天空和海洋之间,出现了“红火凌烟”、“雷震海天”的壮观景象。这艘新潜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力量有了新的进步。
我们要感谢这种潜艇的研制者们,是他们以自己的心血、智慧、青春和理想,赋予了钢铁奇鲸深潜“龙宫”的本领和撼动海天的力量!
一
旧中国的船舶工业可怜得很,除了修船,基本上不能制造舰船。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各种型号的快艇、登陆舰、护卫舰、驱逐舰,万吨轮、“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先后制造出来了,我们还要制造新的潜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组建起来了。虽然这支队伍在这之前,只有少数人参加过几条民船的设计,更多的人是刚刚离开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当时,国外有关这种潜艇的报道真真假假,他们一点一滴从中“提取”有用的资料。有一位同志从国外带回来一个玩具潜艇,他们竟如获至宝,装了拆,拆了装,不少人还真从中获得了有关这种潜艇的模糊概念。
今年已六十二岁的魏副总工程师,当年接受研制潜艇发射装置系统的任务时,才刚刚进入不惑之年。接到调动通知,他立即把全家由上海搬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某研究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感,使这位解放前夕毕业于广西大学的高材生,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为研制出潜艇的发射装置,奔跑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国外对研制这种发射装置的条件要求很苛刻。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试验条件,怎么办?只有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谁能想到,当初的试验,竟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把一个破烂的花房修理一下,变成了实验室;拿几个汽油桶焊接起来喷上油漆就成了简易发射水池。于是,第一次这种发射装置的模拟试验就从这里开始了……为寻找一种材料他们走遍了全国研制这种材料的所有研究所和一些工厂,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后来,他们获悉某工厂能研制一种高质量的材料,便冒着动乱年头“武斗”的硝烟,多次到这个工厂做说服动员工作。他们的精神感动了这个厂的工人,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生产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材料。潜艇上的发射装置,冲破了重重阻力,终于问世了。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潜艇的研制步伐大大加快了。新研制的潜艇下水了。加起来有数十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几十万个部件,没有任何差错。有些项目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奏出的一曲志气歌!
二
在中国船舶总公司某院试验队住的简陋的宿舍楼里,我见到了五十九岁的黄总设计师。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布工作服,一双半新的平底布鞋,宽阔的前额下有一对满含智慧的大眼,脸上差不多是笑容常驻。面对着这样一位谦逊朴实的学者,怎么也想象不出,就是他,在许多重大课题的决策上,运筹帷幄,竟有着将军般的胆略和气魄。
还在潜艇设计的初期,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一种方案是采用新的线型,另一种方案是先采用常规线型,然后再过渡到新的线型。搞常规线型有资料,有计算数据,比较保险。而新的线型,除了资料上的一句话外,究竟它是什么模样,谁也没见过。分管总体设计的黄总设计师懂得,要在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上拍板,不能靠手中的权力,只能靠科学的真理。他组织科技人员到有关院校做试验,探求采用新线型方案究竟有多大把握。经过多次模型试验,证明采用新的线型比常规线型优越。一项重大的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象这样重大问题的决策,在整个潜艇设计过程中远远不止这一次。每做一项决策,黄总设计师都要冒一定的风险,担很大的责任。
关于如何在潜艇上进行发射模拟火箭试验就是一个例子:多数同志认为模拟火箭被潜艇射出水面后,万一机械失灵,模拟火箭砸到艇上,后果是严重的;另一部分人认为发射时可以让艇身稍倾,这样,即使模拟火箭机械失灵,也不会砸到艇上。可是,艇身倾斜,难以操纵,万一遇有紧急情况应急上浮时,可能会造成翻船,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而且,真正发射火箭,艇身是不允许倾斜的。
究竟怎样进行试验才能确保艇的安全?黄总设计师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意见。为确保潜艇发射火箭取得圆满成功,他决定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潜艇在发射时,不仅能按要求满足预想的发射条件,而且在发射反作用力的条件下,依然有良好的性能,为正式发射试验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当我问起黄总设计师何以能作出这些果断的决策时,他先是淡淡地一笑,接着平静地说:知识分子都有自尊心。遇到不同意见时,你屁股要坐得住,耐心地听,不忙点头或摇头。有的科技人员意见虽好却不善于表达,那就要会后慢慢征求他的意见。
人们明白了,正是这种技术上的民主作风,使每次潜艇的研制者们在会议上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不分职务的高低,没有世俗的偏见。而作为总设计师的他,正是从这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看到了智慧的火花,为自己的每一项决策寻找科学的依据。
三
我国尖端科学技术近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一些外国人感到不解:一个工业水平还不很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能在尖端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潜艇研制者的奋斗历程中找到答案。
身体瘦弱的王工程师,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不久,就分配到某研究所参与研制担负关键任务的火箭发控系统的小型计算机。当时,我国集成电路刚刚试制成功,计算机水平还很落后,为使研制的小型计算机能适应潜艇环境要求,他从严格把好元器件质量关做起,经过反复计算、分析、实验,制订了集成电路筛选测试技术条件。后来,他被任命为小型计算机的主任设计师。他研制的计算机水平上去了,身体却一天比一天衰弱了。特别是痔疮的折磨,使他多年来经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今年春节前,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督促下,他才做了一次手术。然而,刀口尚未愈合,他又带领研制组从遥远的山沟,千里迢迢赶到了试验现场,投入紧张的试验准备工作。
还有这样一对科技夫妇:女的叫陶宏梅,是一位工程师。她的爱人是所里的副总工程师。二十一年前,他们的孩子生下刚刚二十八天,夫妻俩就把孩子送到一个陌生的阿婆家抚养。多年来,他们俩虽然都在一个研究所工作,但却长期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常常是这个刚扛着行李进家,那个又拎着提包出门。有一次,她在北京刚参加完一个会议,他就来北京报到参加另一个会议,一个往家里赶,一个从家里来,两人在北京车站匆匆见面,又匆匆分手。
一心想事业,一切为事业,把事业当作生活的第一要素,这就是陶宏梅夫妇以及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操的具体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科技工作队伍,我们中国才能在尖端技术领域,快步跨入世界先进之列。我们为有这样一支科技大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