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家族先祖世系初探
魏 旭
魏徵为汉兖州刺史魏衡之后的记载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馆陶魏氏,本出汉兖州刺史衡,曾孙珉始居馆陶。”按世系表上的世系排列,魏徵为魏衡第九世孙。自北宋《新唐书》一出,魏徵为汉兖州刺史魏衡之后遂为定论,为各种史籍和家谱所引用。
三十年后陈师道撰《魏嘉州墓铭》就称:“魏氏望钜鹿,自汉兖州刺史衡之曾孙始居魏之馆陶,五世而至郑公,辩毅慈明,为唐宗臣,馆陶之魏始大,甲于国谱。”北宋时人认为汉兖州刺史魏衡是出之钜鹿魏氏。
但这个汉兖州刺史魏衡的出身家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在唐代及之前的史料中,从无提到魏徵家族是汉兖州刺史魏衡之后裔。
史籍上真有汉兖州刺史魏衡其人吗?通过查阅各种史籍,查到三国两晋时有一个魏衡,是西晋丞相魏舒之族叔,魏明帝时任尚书郎,西晋初任吏部侍郎,无任职兖州刺史的记载。此人生存年代跟东汉末年相距不是很远,但他在魏明帝才当上尚书郎,在之前的东汉能当上兖州刺史这样的高官?此魏衡的履历上没有兖州刺史的记录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此魏衡出自任城魏氏。
按《元和姓纂》记载:“【任城】(魏)无知曾孙不害,生汉,任城太守,因家焉。不害孙相,汉丞相、高平候。裔孙舒,晋司徒。”任城魏氏是魏无知曾孙魏不害的后裔,自魏汉任任城太守后,居于任城。魏舒出自任城魏氏,其族叔也不言自明了。
魏徵则出自钜鹿魏氏。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记载:“公諱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钜鹿曲陽人也。考太師鄭文貞公,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敘於太宗之先碑矣。”魏徵之子魏叔瑜的碑文明确记载魏徵家族出自钜鹿曲阳。
《魏华墓志》载:“公讳华,字茂实,巨鹿下曲阳人,有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上柱国、武阳县开国男,太师郑文贞公之孙,豫州使君之二子。”魏华即上述魏叔瑜之次子,其墓志再次重申了魏徵家族出自钜鹿魏氏。
唐吴兢著《贞观政要》也称“魏徵,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
按《元和姓纂》记载:“昭王生公子無忌,忌孫無知,無知五代孫歆。【鉅鹿】曲陽侯、漢鉅鹿太守歆,居鉅鹿。五代孫慶,按唐世系表[慶]作[宣],漢封北海公。宣孫紞。紞長子儔,為東祖;次子植,為西祖也。”钜鹿之曲阳(又称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为钜鹿魏氏的始居地,发源地。
任城魏氏和钜鹿魏氏,虽然同出之西汉高梁侯魏无知,但同祖不同宗,所以出之任城魏氏的魏衡不可能是魏徵之祖。
《元和姓纂》一书,是唐宪宗时期丞相李吉甫命林宝所修撰之谱牒姓氏的专著,详细记载了唐代世家族姓世系和人物。可惜此书久已失传,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又经历代学者多次校补,才成定本《元和姓纂四校记》。但是原书毕竟已然不存,从其他书上辑出的内容不免支零破碎,有所残缺,魏徵堂堂一代名相,《元和姓纂四校记》上居然也没有收录,甚是可惜。因此要通过此书来查找魏徵的祖系甚是不便。
最早提到魏徵祖系资料是唐初李延寿所著的《北史·魏收传》:“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魏长贤,收之族叔也。祖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魏世祖赐名,仍命以显义为字。...... 即授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加授建忠将军,追赠其父处顺州刺史。......父彦,字惠卿,博学善属文。......肃宗初,拜骠骑长史,寻转光州刺史。年六十八,卒。......(长贤)河清中,上书讥刺时政,大忤权幸,为上党屯留令。......卒年七十四。贞观中,赠定州刺史。子徵。”李延寿曾跟魏徵共修《隋史》,《北史》所引用的魏长贤书信当也出自魏徵所授,其所述魏徵家世是可信的。
《北史·魏收传》称魏长贤是魏收的族叔。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义),称为族曾王父;其妻是族曾祖母,称为族曾王母。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父(族祖父本义),称为族祖王父。族祖父之子为族父(族父本义)。族父之子为族兄弟,这是同高祖的兄弟。"按王力所言,魏长贤跟魏收之父魏子建是同高祖的族兄弟。
魏徵五世孙魏謩,于唐宣宗时任丞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葺了家庙,并新立了家庙碑(判户部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魏公先庙碑铭并序,下文称魏公先庙碑)。此碑立于大中六年,由魏謩门生崔玙撰文,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写。
魏公先庙碑文虽已残缺,但其中魏徵家族的源流世系还是有迹可寻的,碑文中记载:“……文侯能师圣门人,而不好古乐,故风颓而不得□五伯。至无忌,不□国而封信陵,与齐、赵、楚公子相矜奋为……派绪滋广,因自别为西祖。暨诸戎盗华,晋鼎凌倾,本宗随迁,世仕□□。顿丘四世之孙曰钊,树勋捍难,为义阳……怀忠乱朝,直封诋政,侵轹奸倖,不容于时。出长屯留,去无愠色,或有以词致诮者,方激发忾吒,志气横厉,权西……”。碑文追溯了魏徵的先世,从魏文侯建立魏国而称霸诸国,到信陵君魏无忌在战国四公子中称雄,之后人丁繁盛 ,分祖别派,魏徵祖上自别为西祖一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魏氏家族南下避难。西祖(顿丘)四世孙为魏钊,建立功勋,为义阳太守。又至魏长贤时,忠心爱国,为奸佞不容,出任屯留令。
魏公先庙碑中,“派绪滋广,因自别为西祖。”这一句是破解魏徵祖系资料的钥匙。
《元和姓纂》:“紞長子儔,為東祖;次子植,為西祖也。【西祖】植,晉御史中丞。生虔。虔生綏、攀。……攀玄孫子建,後魏益州刺史;生收,北齊僕射,生人表。”
《晋书·苟晞传》记载:“顿丘太守魏植同情流人受虏虐过甚,流人归之者五六万人。”
根据两书所载,西祖即为钜鹿魏氏之西祖魏植,曾任顿丘太守,后人以官职称之。
按《北史·魏收传》记载,魏长贤父亲名彦,祖父名钊,曾祖名处。而魏公先庙碑记载魏钊是西祖四世之孙。结合《北史》和魏公先庙碑,可排列世系如下:西祖(植)→□→□→处→钊→彦→长贤→徵。从西祖到魏长贤一共七代人,从魏徵上溯第八世就是西祖了,上溯到第九世那就是西祖之父魏紞了。
魏收也是西祖之后,按《元和姓纂》上所载的世系,可排列如下:西祖(植)→虔→攀→□→□→□→子建→收。魏收是西祖的第八世,比魏长贤晚一辈,正好符合《北史》上魏长贤为魏收族叔的记载。魏长贤跟魏子建拥有同一个高祖魏攀。
因此魏徵的九世世次可表述为:紞→植(西祖)→虔→攀→处→钊→彦→长贤→徵。
《新唐书》的记载为何会有误呢?或许是因为欧阳修等编修《新唐书》时,距离魏紞的年代久远,当时能查到的魏徵家谱或其他相关史料上魏紞的名字已经讹为魏衡了,因此造就了这千古之谜。
附:
《元和姓纂》记载:“昭王生公子無忌,忌孫無知,無知五代孫歆。【鉅鹿】曲陽侯、漢鉅鹿太守歆,居鉅鹿。五代孫慶,按唐世系表[慶]作[宣],漢封北海公。宣孫紞。紞長子儔,為東祖;次子植,為西祖也。”
《魏书》一O四自序,魏收追溯本支远祖时记载:無知子均,均子恢,恢子彥,彥子歆。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歆生愉,愉生宙,宙生紹,紹曾孫宣。
魏公先庙碑记载:鄭公生司業府君諱叔琬,祇訓(闕十四字格)司成,師儒道光,教源益濬,於世次為顯考。以相國位猶滯於三品,室未備數,尚□孝思。司業生潁州府君,是為第二室(闕十五字格)積慮洽聞,業履無忝,命塞不□□宜孰歸。第三室河西府君天資恢□,抱器卓邁,□無不通,而以先德實嘗以(闕十六字格)於時為邑南陽當希烈猖猘之餘邑□□□殘躪狼藉牛空於犒耕無以力乃用古(闕四字格)犁作為區□歲大有秋宿秉(闕十三字格)長有為中貴人干政者,違言交肆(闕四格)蔽罪無頗邑長獲申剛中特操前無(闕四字格)是舉出為可□猗氏令人鹹為(闕十一字格)第四室即吏部府君渾粹秀髮識洞玄……”魏謩在他亲立的家庙碑上记载家庙中祖先供奉的次序,第一室是魏徵,高祖叔琬附祭;第二室是曾祖潁州府君(殷);第三室是祖父河西府君(明),第三室是父亲吏部府君(馵,赠吏部侍郎)。因为魏謩中为宰相,当时官品仍止三品,朝廷恩准只能建四室家庙,高祖叔琬没有单独供奉的地方,附于魏徵的第一室。
结合综上所述,从汉初高梁侯魏无知到魏謩的世系可表述为:魏无知(高梁侯)→均→恢→彦→歆→愉→宙→绍→□→□→宣→□→紞(衡)→植(西祖)→虔→攀→处→钊→彦→长贤→徵(丞相)→叔琬→殷→明→馵→謩(丞相)。
从魏无知到魏謩,共二十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