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魏玄同
定州鼓城人,魏征家族原籍后裔之一,魏玄同的巨鹿始祖为巨鹿太守魏歆,魏玄同曾被封为巨鹿县男。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曾上疏论选举,对贵戚子弟例早求官,对门荫入仕的亲贵子弟“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对“刀笔以量才,按薄书而察行”,对以文学进身的庶民出身的官吏不得升迁,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见《旧唐书》卷八七《魏玄同传》)。
三十二:魏德深
隋 巨鹿(今属河北)人。初为文帝挽郎,迁贵乡长。为政清廉。炀帝出兵辽东,赋役苛重,加以官吏赃贿,民不聊生,而贵乡则较安定,寻转馆陶长,贵乡人请留,两县争讼,断归贵乡,馆陶居民有因而迁居贵乡者。郡丞元宝藏嫉其能,迫令率千人增援东都,后与李密军交战时阵亡。
三十三:魏元忠
魏元忠(?-707年),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军事才能,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唐代众多的宰相中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
武则天晚年时,又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高要尉。中宗复位时任宰相,随波逐流,不再直言。后因牵涉节愍太子起兵反韦后及杀武三思事,贬思州务川尉,行至涪陵而死。年七十余。
三十四:魏知古
魏知古(647年-715年),深州陆泽人(今河北深州),唐朝宰相。
魏知古进士及第,历任著作郎、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吏部侍郎、晋州刺史、黄门侍郎、右散骑常侍。他上疏劝谏唐睿宗,反对修建道观,被拜为宰相,担任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唐玄宗继位后,魏知古又升任侍中,进封梁国公。开元二年(714年),魏知古因与姚崇不睦,遭其谗害,被罢为工部尚书。
开元三年(715年),魏知古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忠。
三十五:魏谟
魏谟,或魏謩,(794--859)字申之,巨鹿(今属河北)人郑公徵五世孙,登进士第。
文宗时,为右拾遗,擢谏议大夫。武宗立,贬信州长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俄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拜吏部尚书,寻授检校尚书右仆射。集十卷,今存诗一首:《和重阳锡宴御制诗》:四方无事去,宸豫杪秋来。八水寒光起,千山霁色开。
三十六:魏扶
魏扶(?-850年7月14日),字相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
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故其家世几无记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魏氏)》所载,他的祖父叫魏盈,父亲叫魏昌,均无官职。《全唐诗》收入了魏扶的三首诗并对他做了简单介绍,称他在唐文宗年间的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中了进士第,大中三年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唐宣宗年间的849年,魏扶在兵部侍郎、判户部任上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并于850年在宰相任上去世。
魏扶之子魏筜,字守之,官至刑部侍郎。
三十七:魏仁溥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卫辉市)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
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
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
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十八:魏咸信
(946—1014)[1] ,字国宝,魏仁浦子,卫州汲人。建隆初,授朝散大夫、太子右坊通事舍人,改供奉官。初,太祖在潜邸,昭宪太后尝至仁浦第,咸信方幼,侍母侧,俨如成人。太后奇之,欲结姻好。开宝中,太宗尹京,成昭宪之意,延见咸信于便殿,命与御带党进等较射,称善。遂选尚永庆公主,授右卫将军、附马都尉。逾年,出领吉州刺史。
三十九:魏野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北宋诗人。他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但诗风清淡朴实,并没有艰涩苦瘦的不足。他一生清贫,却又不随波逐流,为后人称道。代表诗作有《寻隐者不遇》等。
四十:魏师逊
魏师逊,小名成郎,小字必大。江宁府(今江苏高淳县双塔南塘)人,后迁叶桥(今下坝乡新闸村),1107年生,1180年卒。他是净行寺魏氏六世孙,参知政事魏良臣的族叔。
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王佐榜进士第,时年四十一,历任枢密院签书,枢密院编修官守监察御史、以殿中侍御史兼崇正殿说书、试侍御史、 试御史中丞、权侍讲,官至权参知政事。宋孝宗淳熙六年(1180年)去世,年七十有三,葬安兴木竹园。娶杨氏,封夫人。子二,楫臣、缗臣
四十一:魏良辰
魏良臣生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十七日,年69岁。少年时入建康郡学,与秦桧、范同、段拂、何若等人为同舍生,此五人后皆位至宰相。
史学界有部分专家认为魏良臣有卖国求安的嫌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魏良臣是忠臣无疑,只是在救国报国的道路上,采取了更为智慧与缓和的策略。
四十二:魏杞
魏杞(1121—1184)南宋官员。字南夫,一字道弼,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
四十三: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
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1211年),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泸州、潼川府。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年),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
绍定五年(1232年),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
魏了翁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四十四:魏文翁
魏文翁,了翁族弟,享誉南宋“果斋先生”著有《读书笔记》.《中庸大学讲义》.《杂录》等。
四十五:魏仲举
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编辑《韩(愈)柳(宗元)年谱》,和韩愈编辑《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等。
四十六:魏庆之
魏庆之,[约公元一二四O年前后在世]字醇甫,号菊庄,南宋建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他一生与当时文人骚客广泛交往,无意仕途。所著《诗人玉屑》二十一卷。
四十七:魏泰
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善辩,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武人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以真名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四十八:魏胜
魏胜(1120年—1164年),字彦威,宿迁(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南宋名将。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曾多次参与抗击金军,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出兵南侵的时候,他率军三百,收复海州。隆兴元年(1163年),他一度被贾和仲诬陷,后来魏胜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国大将徒单克宁入侵时,魏胜力战而死。宋朝追赠其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
四十九:魏子平
魏子平(?—1186年),字仲均,金代弘州(今张家口阳原)人。《金史》有传。
魏子平登进士第之后,最初任五台主簿,此后历任尚书省令史、左司都事、同知中都转运使事、太府监等职。
大定十一年(1171年),魏子平被降职为南京留守,不久又重新起用。大定十五年(1175年),被重新任命为平阳尹。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魏子平在家中病逝。
五十:魏允贞
魏允贞(1542年—1606年),字懋忠,号见泉,明大名府南乐县(今河南南乐)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与其弟允中、允孚(均为进士)并称“南乐三魏”。历人许州判官、右通政、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卒谥“介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