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从遂平本土走出去的人物,论其仕途地位,如果魏天赏是第二,谁也不敢作第一人想了。在城南魏家家谱上,他是十世祖,如今其后人已传承至二十余世,网友庙街十二少,就是其嫡系一脉。
关于魏天赏这个名字,明清史上多有记载,然而他生平事迹却鲜见于经传。他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十七岁中举,四十三岁中进士,曾经得到过清廷皇帝的圣旨嘉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经历颇多波折。他本是明朝祟帧十六年 (1643年)癸未科进士,未及授官,李自成己攻陷北京,于是他就成了“大顺”朝的“伪”淮扬盐运使。这是个从三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盐业局长,另外还担负着皇帝安排的其它重要任务,职级虽然不算上品,然而是个大大的肥缺。
这个由农民起义军草草创建的大顺朝,事实上在紫禁城只存在了42天,随着清军入关,便轰然坍塌。于是魏天赏就成了新朝的“降官”。由明而顺,由顺而清,历经三朝,一降再降,这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却成了魏天赏仕途的瑕疵,以致于受到一些人的的诟病。
清朝的皇帝并没有亏待魏天赏,将他补选为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主编明史。顺治三年,他和同时降清的明朝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礼部尚书王铎、编修刘正宗同时以原级别任职,魏天赏被任命为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后来一直做到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是什么概念呢?清朝的兵部,主官为尚书,比尚书略低一级的,就是侍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或军委副主席。这个官职已经不小了,级别是从二品,也就是比正二品稍低一个品级。历经三朝,都能够得到发现、招揽和重用,这说明一个问题,魏天赏的才学和能力应该都是很出色的。
我的好友,画家闻朝先生曾撰写过一篇关于“望京楼”的文章,讲的也是魏天赏的事情。据文中所述,魏天赏最早在县城东关居住,自幼家境贫寒,后来其父母得一高人指点,为改变家族运势,举家迁居张台高魏楼村(以前属张台乡,现在划归花庄镇)。后来魏在京做了高官,他的父母非常想念,就在村里建了一座高楼,希望站在上面能看到远在京城的儿子,这就是“望京楼”的来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地位显赫的魏天赏,权势自然要荫庇到家中的亲朋。于是有的人头脑发热了,不免干出了一些鱼肉百姓、伤天害理的事情。终于被朝廷“立案调查”,后来干脆来个一窝端,灭了魏家这一脉的九族。
然而这毕竟是民间传说,因为直到目前,魏氏这一家族,还在兴旺地繁衍。如果灭了九族,这一脉后人从何而来?据史料记载,魏天赏本人,在康熙元年(1662年)因病去世,也算善终了,没有证据证明他受到“家灭九族”的牵连。这个误读,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
(本文资料由魏东红先生提供,同时参考了闻朝先生大作,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