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能解决人生这三大哲学问题只有家谱!
先祖有祭祀,家风有传承!是吾辈的梦想,谱牒也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问题是对好多人来说没谱。那么没有家谱之人如何编修家谱?
一、 家庭五代小族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果家族没有族谱传世,编辑一套小家谱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需要为史料的缺失而一筹莫展,也不需要统筹家族修谱费时费力居中协调,更重要的是编修五代小家谱比传统的族谱可读性更强,可发挥的空间更大。那么家庭五代小家谱有哪些部分构成呐?
(一)、家族的起源
可对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对本姓氏的得姓始祖、血缘始祖、民族的起源故事等等进行一个介绍。编写这块目的是什么呐?就是为了彰显做人不忘本!
(二)、家族迁徙分布
郡望堂号不能少,从祖根地迁移到现在的居住地的详细信息也是至关重要,方便子孙后裔去寻根问祖,另外始迁祖迁移来过的原因,在本地子孙繁衍的过程,人口分布等简要介绍。
(三)、二十四孝、家礼图等。
五代小家谱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家文化,而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将二十四孝图编进小家谱里,再合适不过,这样方便家中年幼一代在阅读的无形之中传承孝爱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很多蛮不讲理、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
而家礼图,也是必不可少,父母为子孙后代付出了一辈子心血,在家庭中必须要有他们应有的位置,在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物质养老,已经体现不出孝爱文化,更多的应是在保障物质的基础上,体现长幼有序、行事得体的精神养老!
(四)、族谱中的家规家训。
新时代对家族又有新的要求,可以将近几辈形成的优良家风提炼出来,顺应社会主义价值观,写进新家训之中。字辈肯定也是不能少,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按照字辈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没有条件的也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字辈。
(五)、家族血缘相近的名人介绍
外嫁姑娘直系子孙的名人介绍也非常重要,当然如果是在五代之内家族内发行,这部分资料做好详略安排。家谱有一个属性就是书善隐恶,对家族对社会有过大贡献之人,会专门拿出篇幅大书特书,目的就是给族人梳理榜样,灌输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五代小家谱承袭自家谱,所以家族名人的介绍可以在家谱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篇幅,增加可读性,激发家族的荣誉感、自豪感,族人才能更团结,才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为家族做事。
(六)、家庭成员大事记
家庭之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在这里编写进来,目的一是为了记录下来,对自己过往的总结,时常可以翻阅回味自己所走过的路,同时让自己的子孙学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面对选择相比同龄人更成熟果断一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祖辈创业之艰,让他们怀有感恩之心。本章节是小家谱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七)、家庭成员的艺文
家族成员公开发表的文章,可以附在小家谱之后,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家庭的文化气息,以诗书传家,让子孙,奋发图强,不断地去攀登人生的高峰。
(八)、部分成员的回忆录
家族的回忆录对于增加小家谱的可读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家中的老人,经历了太多,一肚子的故事,建议在此可以精选入谱,剩下的全部影像保存。
二、家族血缘谱
家谱是父权社会一个产物,家谱记载的是父系的代代传承。而男性所携带的Y染色体,由爷爷传给父亲,由父亲传给自己再传给儿子孙子,也是完全依靠父系进行传承。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族外过继、入赘、未婚生子等情况出现。那么同一个家族就有相同或者相似的Y染色体。
再者明清时期,合修族谱合建宗祠的联宗现象比较普遍,时至今日很难再从家谱之中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但从目前做过基因检测的人来看,不同房头之间联宗的概率还是比较大,在同一个房头内血缘还是比较单一或者说主流比较明显。
联宗不但隐藏了历史的真相,而且使自己的祖宗无祭祀最是让我辈深感不安。无谱之人反而没有这些负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算是“因祸得福”。
修血缘谱的实质是: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梳理家族血缘脉络,串起各个家族的已知世系,以传统谱牒的形式展现出来。
那么话又说回来,如何修血缘谱?
修家族血缘谱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在传统修家谱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筛选过滤”步骤。
具体操作是修家谱之前,首先找到家族传说是一支但是世系已经断代的族人,将这些族人分成N个确定家系不乱的小家族(大部分人记到太爷爷名讳还是比较正常,太爷爷下就是确定家系不乱的小家族),然后在小家族中选取一个与太爷爷确定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进行基因检测。
注意:①已知是外族过继及后裔的就不要检测(外族包括但不限于外姓,本姓无血缘关系的过继也不要检测);②、入赘及其后裔不要检测;③、血统不明的人及其后裔不要检测。
这样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将共祖年代比较近的人筛选出来,然后就可以按照传统修家谱的模式进行搜集资料,编修家谱。
可能有人会讲知道疑是一支直接修家谱不就好了,干嘛还要做基因检测,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说是这样说但是民间修谱没有统一的标准,哪些是一支哪些不是一支,用什么尺度衡量,随意性太强。
曾经走访过一个家族,据介绍家族资料已经搜集完成大概有十几万人,始祖是明初枣连庄移民,没有家谱,历史上也没有将这十几万人统谱的记录。
不说从明初距今也就600年能不能繁衍到十几万人。就说搜集资料的随意性,就让我汗颜,只要是传说是枣连庄移民后裔基本都能入谱,简直是儿戏没有家谱的任何庄严姓和严谨性!修谱简单,入谱也简单,但是认错祖宗,九泉之下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再一个就是基因检测成本高不高,操作复杂不复杂?
关于费用这块肯定是大家关系的重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基因检测都是进入了消费级的水平,据有关人士介绍,单例检测成本仅需几十元,对于修血缘谱来说测10例基本上就可以覆盖四五百人的家族,测100例就可以覆盖四五千人的规模,测100例的费用也仅仅是区区几千元,对于修谱的花费来说基本上不值一提。而且修完的家谱还经得起后代的检验。操作步骤也简单仅需使用棉签在口腔壁取样,自然阴干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