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考述
蒋鸿林
(《花信风》编辑部,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魏地的得名在战国初期,西汉初年正式设置魏郡。东汉末期曹操封魏国公,魏郡属魏国。北齐时魏郡改为清都郡,北周复为魏郡。唐初废郡置魏州,以后魏郡、魏州习惯通称。唐肃宗时于魏州置魏博节度,五代时魏州为广晋府。北宋兴起后,另置大名府,魏郡一词从此成为历史。
收稿日期:2009-04-30
作者简介:蒋鸿林(1954→,男,河北魏县人,《花信风》编辑部编辑,从事地方文化研究。
关键词:魏;邯郸;地名
中图分类号:K29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62(2009)02-0001-04
周考王二年(前439年)魏文侯(魏斯)得邺地,改曰魏。今邯郸东部魏县、临漳、大名等县境属魏。魏武侯在今魏县南部营建别都,在今大名县东部公子“元”食邑之地筑五鹿城。举贤任能,治魏有方:以李悝、翟璜、魏成子为相,国家益盛;以吴起为西河郡守(陕西华阴以北地区),秦韩不敢东向;以乐羊为将军灭中山,魏称强于三晋。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1年)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灌溉农田,变涝灾为水利而邺称治,革除为河伯娶妇之陋习,寓兵于农,存粮于民,大兴改革之风,使“魏大于三晋”。其后百年左右,魏襄王(前318-296年)时史起为邺令,复兴其法,使其卤之地,盛生稻粱,富魏之河内。《吕氏春秋乐成》载:“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王赢政更号为始皇帝,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度,全国置三十六郡。今邯郸市所辖区域分属邯郸郡、东郡(治濮阳南)、上党郡(治长治市)、钜鹿郡(治平乡西南)。当时,郡为一级政区,直隶中央,县为二级政区,隶属于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西汉王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行政区划。是年,将漳水两岸地区从邯郸郡中划出,增设魏郡,治所在邺城(今临漳县邺镇)。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分魏郡,析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建元城县治大名东北、魏县治魏城今大名县境西南。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今邯郸市辖区大部属冀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领郡国。其中魏郡治邺县(今临漳县西南),领邺县、魏县、元城(今大名县大街乡)馆陶、平恩(今曲周县东南呈孟村或邱县邱城镇)、斥丘(今成安县东漳河村)等十八县。东汉光武五年(前29年)冀州刺史部领九郡国,其中魏郡仍治邺城,领十五县。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曹操破于毒等黑山军于濮阳,自领东郡太守,治武阳(今大名县东)。初平四年(193年)魏郡兵反,结黑山军数万人克邺城,杀魏郡太守粟成。袁绍军屯斥丘,率军夺回邺城,随后汉献帝拜其为大将军,封邺侯,督冀、幽、青、并四州政事,始以邺城为政治军事中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将攻邺,进军洹水(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村),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终于攻占了邺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先后开通了平虏渠、新河渠等人工河,沟通了清河(南运河)、滹沱河和瓜水(海河),泉州渠,沽水(北运河),促使华北平原水网全面贯通,四通八达,兴盛于邺城,邺城真正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水运的枢纽之地。曹操取邺地领冀州牧,颁发《重豪强兼并之法》令,免民租赋一年。建安时期,邺城曹氏父子集中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建安文学由此兴起,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领袖,以“建安七子”(孔融,鲁国人,北海相,孔子二十世孙;王粲,山阳高平人,任丞相掾、侍中;徐干,北海人,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阮瑀,陈留尉氏人,任丞相仓曹椽属;陈琳,广陵人,参议书记官,与阮瑀齐名;应玚,汝南南顿人,应劭之侄,五官中郎将文学;刘桢,东平宁阳人,任丞相掾属)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活跃在文坛上,其作品“辞情慷慨,气势宏伟,语言刚健,催人奋发”,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曹丕后来在其所著的《典论论文》一书中称建安文学活动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受曹操所挟制,割河内、东郡、钜鹿、赵国诸县益魏郡,以冀州、魏郡、赵国等十郡国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国公,建安二十一年又进爵为王,加九锡,都邺。至此始曹氏在邺地建宗庙,祭祀上天、先祖,魏郡地位愈加重要。是年,魏公曹操凿渠引漳水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汉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死洛阳,茔葬于邺西(今磁县境内)高陵。据《华夏考古》2003年二期载龙振山文《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引用鲁潜墓志文,分析印证了“高陵”与“高决”的关系,并把西高穴至鱼洋间出土的古陶器建筑部件和古钱等文物对照相应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曹操的西陵墓应当在西高穴村地域内。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魏郡分三:魏郡治邺,东部为阳平郡治元城(今大名县东北),西部为广平郡治曲梁(今曲周县西南),并把魏郡、阳平、曲梁三郡划为京畿之地,号称“三魏”。当时,魏郡为之首郡,治所地户至数万人口达十余万。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魏郡太守郑浑,居官清正,廉洁奉公,家无余财,明帝下诏布告天下,以示表彰。
西晋时期,今邯郸境分属魏郡(治邺县,领邺县、斥丘、魏县、安阳等八县)、广平郡(治鸡泽县吴官营村)、阳平郡(治大名县金滩镇)。晋徙琅琊王司马伦督邺城守事。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卢志为魏郡太守,随镇北将军司马颖守邺,次年司马颖被杀,东燕王司马腾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邺城诸军事,又次年流民汲桑、石勒聚众杀阳平(治馆陶)太守李志等,转攻邺,五月陷邺。汲桑等焚烧邺宫,大火旬日不灭,杀士民万余,大掠而去,邺城自始遭受空前大破坏。晋愍帝建邺元年(313年)晋改邺为临漳,始有临漳县名,其治在东,西有邺县。石勒欲兴建邺城,以石虎为魏郡太守,镇邺之三台,是年河北饥荒,社会动乱。晋孝宗穆皇帝永和元年临漳发生5-6级地震,邺中飓风大作,电闪雷鸣,建筑物多被破坏,烧焚过半,火燃月余乃灭,流民二十万南渡黄河求生。
东晋(都建康),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年)齐涉领魏郡太守。十六国时依旧置魏郡,都邺者有后赵、冉魏、前燕等国。代王拓跋圭,自称魏王,始称北魏,重兵攻邺,于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占据邺城,今邯郸一带尽归魏地。北魏王拓拔圭巡登台榭,遍览宫城,于邺设置行台,使左丞相贾彝率兵吏五千镇邺,仍置魏郡。北魏末年(534年)魏又分东、西,大丞相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改元天平,由洛阳迁都于邺,发洛阳民四十万户去河北,调集七万六千人筑新宫城于邺南。东魏鼎盛时期辖有七十州,二百六十四郡。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逼孝静帝禅位于己,立国号齐,改元天保,是称北齐。齐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建宫室于邯郸,定齐律,敦儒风,劝课农桑。北齐文宣帝八年(557年)魏郡丞崔叔瓒使命集丁匠三十万人,扩建邺城三台宫殿。改魏郡为清都郡。
北周复称邺为魏郡,属相州,《通鉴陈记》文有“孝宽兄子艺为魏郡守”。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周徙邺城《石经》五十碑至洛阳。隋国公杨坚为大丞相,总理朝政,作《刑书要制》除免苛政,天下大悦。坚将篡北周,已成气候,相州、清州总管议兵会邺城欲讨伐杨坚,事败。杨坚怒迁韦孝宽率军渡沁水攻邺,焚烧宫室邑居,使累代古都化为废墟。据《周书》孝静帝本记载:“尉迟迥大象三年(580年)六月反,八月破,自杀,相州平。移相州于安阳,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废之."邺城从此一蹶不振,其地境仍设邺县,但迁治于相州安阳城(今安阳市西北),郡县同治,邺郡辖邺县、磁县、成安、临漳、滏阳、临水等十一县。复置魏县于今大名西南魏城,后徙治于洹水。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南、河北诸郡民百余万,利用白沟、屯氏河、清河而开凿出大运河。南由洛阳西宛引谷、洛水入黄河;又由板诸(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东流入淮河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邗沟引淮水南下至扬子入长江。沿河筑御道,柳荫成行。北由河南武陟开凿出至北京西南涿郡的大运河,航运四通,长达三千余里。大运河的沟通,把全国最富有的地区连结在一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满足了隋炀帝的奢侈之心,另外也为东征高丽提供了水运条件。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未顾及到国计民生,急于早日实现自己的建国目标和政治抱负,无限制地加重民众的疾苦和负担,以致促成了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不久隋朝就灭亡了。后人对此多有评说,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运河的兴起使邯郸段卫运河的漕运更加便利、更加发达,地处今大名县境的魏州随之兴起。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废魏郡,置魏州(治大名县大街),随后魏郡、魏州习惯通称。河北道行政治所固定于元城,领魏、相洺、邢、卫等二十六州。唐咸亨中,李灵龟为魏州刺史,凿永济渠以通新市(今河北新乐),百姓利之。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魏州刺史卢晖又徙永济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夹渠,通江淮之货,民福利之。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散粮以赈贫乏,河北道界内平安。此前狄仁杰已任职魏州刺史,民拥戴之。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仍有唐元和七年所复立石碑,即狄仁杰祠堂碑。唐玄宗开元年间,宇文融为户部侍郎兼魏州刺史,时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治魏州。魏州治元城,领贵乡、魏县、冠氏、馆陶等十县。天宝十二年(753年)大诗人李白浏览魏州后即兴赋五言诗《魏郡别苏名府因北游》一首:“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平两岸,万宝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黄金娄百镒,白壁有几双。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落魄及如此,何人不相从。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午重。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高适也曾赞曰:“魏郡十万户,歌钟喧闾里。”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废道建制,于魏州置魏博节度,署大都督府,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奏名所管曰天雄军,朝廷应准。自此,大名始有“天雄”之称,节度使各拥有劲卒数万,自署将吏不供贡赋,朝廷软弱,专事姑息无力制止。当时民间传说“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即可为证。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魏州地震。次二年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发六州民筑魏州罗城,方八十里。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统一河北,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将天佑二十年定为同光元年,是为庄宗。以郭崇韬、张居翰为枢密使,冯道为翰林学士。将魏州改为兴唐府建东京,以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改元城县为兴唐府,诏以兴唐府为邺都。时后唐辖有十三节度,五十州。后唐庄宗同光四年,魏博军乱,赵西礼为贝州留后,皇浦晖等率军攻占临清、永济、馆陶等地。后唐蕃汉内外马步军都总管李嗣源至邺都总领。庄宗李存勖收抚散兵游勇,以待伐蜀之师。从马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庄宗中流矢死于洛阳。李嗣源急至东都,旋于枢前即皇帝位,改元天成,是为明宗。天成二年,皇子李从荣镇邺都,魏博军乱,杀副招讨使乌震。乱军随被歼灭,但家属在邺都者都全门被斩,凡三千五百家,杀死万余人,永济渠水为之赤变,成为血河。明宗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病危,征调天雄军节度使宋王李从厚入宫服侍,未几明宗死,嘱李从厚继皇帝位,是为闵帝。
末帝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都使石敬瑭反唐,借力契丹,控变魏州为广晋府,以父礼事,求救于耶律德光册封为大晋皇帝。“使晋得天下,将竭中国之财以奉大国。”契丹主联合石晋之兵力,挥军南下,直指洛阳,后唐将校迎降,废帝携传国宝玺登宣武楼自焚,后唐历三帝十四年而亡。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分天雄军以相、澶、卫为彰德军,以贝、博、冀为永清军,建邺都于广晋府。刘知远为邺都留守。高祖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为邺都诸门赐名。命皇城、罗城、大城等二十二门题新名,邺都城建之规模可见一斑。是年,石敬瑭死于邺都大内保昌殿,皇子齐王石重贵嗣继皇帝位,是为出帝。晋出帝元年(944年)契丹耶律德光屯兵魏州元城,以前锋赵延寿为魏博节度使,封魏王。契丹兵攻破贝州、博州,杀万余人,又转攻晋、邢洺、磁、澶州,两军战死者不可胜数,所过地域焚掠千里,民物殆尽。次三年契丹兵陷大梁,废后晋出帝为负义侯。是年,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称帝。复入东京汴梁,改国号曰汉,是为后汉高祖。
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奉表归汉,留守邺都,但又结好契丹。后汉高祖督帅诸将讨之,士卒死亡万余人。数月后克城,杜重威投降,次年被诛。此时邺都城中民死十之七八,存活着已弱无人状。后汉高祖于乾祐元年(948年)病死。皇子承祐继皇帝位,是为隐帝,将陪都广晋府改为大名府,至此大名府、县同名同治。隐帝乾祐三年(950年)后汉以郭威为邺都留守。因隐帝连杀朝中大臣,又密派人员刺杀郭威未果,郭威引兵至东京,隐帝被乱军杀死。次年郭威自立为帝,国号周(史称后周),建元广顺。周太祖广顺三年,魏、邢、洺等州连日地震十余次,邺都宫内尤甚,房瓦皆堕。次年,后周太祖病死,其养子郭荣(柴荣)继皇帝位,改元显德,是为世宗。遂罢东京邺都。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北宋建立。周殿前都点检加检校太尉赵匡胤黄袍加身,入崇元殿行禅代礼,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北京大名府兴起,从此便无魏郡邺都一说。
参考资料
[1].张习孔,田珏,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2].张建华,左金涛.邯郸历史大事编年
[3].中共河北省委研究室.河北省建制镇大全
[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市县概况
[5].程廷垣.大名县志
[6].王学贵.魏县县志
[7].许作民.安阳古今地名考
[8].蒋鸿林,王士录,大运河(邯郸段)考述
[9].杨宽.战国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