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源流
+

金城大姓魏氏渊源

2021-05-15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金城魏氏人正是如此,时常思根念源,究竟根在哪里?源在何处?如今,历经十余载的叙谱已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从中我们既可看到金城魏氏渊源世系、分派迁徙、名人典范、家规家训等家族史,还可感受到其弘扬先祖、以德育人的神圣使命。

在兰州,魏姓近十多万人,字辈不乱,排序一致。据现有家谱记载,兰州魏氏是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从山西洪同县大柳树移居金城兰州,至今600多年,已发展至第22代至26代,分布在兰州附近县市。关于魏姓家族的渊源,可以用“源自文王,渊自黄帝,毕公苗裔,封地为姓。”16字加以归结。

魏氏后代,繁衍昌盛,在历经十余朝代的过程中,遂居于海内外各地。其部分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高桥钜鹿村大槐树下。至元泰定时,有魏熙者,娶妻康氏,生子三,长龙、次贵、三庆。其贵祖在大明洪武初期,先因经商于南京应天府牧牛镇,后又与白图人,随金长庚翁移甘,金且带一子二女。他们到甘后,视甘一片惨境,俱听遵金长庚翁指令。金翁即命大女与魏、小女与白婚配,安家立业。

他们落户于金城(兰州)河北庙滩子,迨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卜就丰川寺儿沟为金公耕住地,兰南云雾驿大石头泉(今榆中县和平镇)为魏公耕住地,什川为白翁耕住地。但白公不悦,云游3年,我贵祖从镇虏堡(今景泰县正路乡)访寻回兰,商议一定,将大石头泉顶换于白公耕住,什川顶换于魏公耕住,各乐各业,各安各家。贵祖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耕住什川,入籍金县(今榆中县)。

在这之后,贵祖又访卜了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的荒山田地。贵公生子三,长坤、次乾、三坎。

白图生子五,长艮、次震、三巽、四离、五兑。金长庚公之子金富,调疾游湟上(今青海省湟中县),遇一奇人,授他番言番语,番文番经,学习日久,渐渐精熟,音韵和谐,遂成翻译,颇明河洛之理,故专为塔尔寺之译僧,欲与金山寺之众僧谈法说术,以终其身。因此,金老长庚,将终日,邀集两女两婿,慨叹长吁说:“我老矣!吾子未娶矣!如之何?”长女回答说:“我第三子魏坎愿于兄继”,次女亦回答说:“我次子白震,四子白离愿于兄继”,同时两婿也应声同意。于是兄弟三人,更姓不更名,到宛川寺儿沟,继承金氏香火。

传言魏氏白氏于金氏不婚者由此而说,后人多言金魏白三氏互不婚者,那是讹传。贵祖到后来,将魏家台分于魏坤耕住;什川分于魏乾耕住,他是金城魏氏始祖,始居金城至今六百余载。

坤乾二公各生五子。即,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故旧有十房之传。其坤公五子居于南山魏家台,故称山五房,亦称台五房。其后,台五房长房红祖于明永乐年间,因魏家台土地贫瘠,连年干旱,移居到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次房颜祖移居冰淋、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红祖移居到狄道的洮河岸边,为便于生产,修造了“红起桥”(红起桥指台五房长房红祖架起的桥。今甘肃省临洮县红旗镇红旗村红旗桥庄);常作对三房是由川五房白祖之孙魏岳(山五房谱“钺”)继嗣。因为明代魏家台,常为边防要地,明初移居者,当属屯军。当时西北屯军,以三分守城,七分耕作为常制。留居魏家台之常、作、对三公因卫国御敌,一时俱殁,故有岳公过继(守护)之事。再用一句话说,山五房当今除红、颜两房外,皆系魏岳之后裔,多居于魏家台、柏木沟、魏家小岔、官川等处。唯乾祖五子稳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说,称川五房。诗曰:

洪初金魏白移甘,三姓结亲落庙滩。洪二六年同商定,各乐分邑贵什川。

魏生三子扩住地,定居什川苏葛乾。繁衍昌盛二十世,稳坐金城六百年。

人所共知的金城魏氏五房,其人丁兴,今已遍布华夏,在兰州市三县五区居住者约有四五万人。这五房虽户大丁众,居住离析,但人们一听其族的人名,便可知系其某房某代人。因为各房人都以祖先制定的字辈命名,其房份与辈序分明。其含义是启迪后代树雄心,立壮志,展宏图,即让后代为建设兰州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29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ICP备1102483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