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魏秀玳根据《桓台魏氏世谱全函》及复旦大学学术论文《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整理
明初,官府推行“移民就宽乡”民垦政策,以弥补战争、自然灾害造成的局地民力不足。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迁祖柏松及其胞兄柏夷胞弟柏年随移民大潮,自直隶枣强县来到鲁北平原。先祖柏松悉知万物以水养命,苛意寻“瓢舀河水添锅”之地,遂在扒头桥(今起风镇)安顿下来。明初扒头桥属济南府新城县,1914年新城更名桓台,今属淄博市。起风镇又称起风桥,在锦秋湖东畔,小清河南岸,源自金岭的乌河水自南往北穿村而过,“瓢舀河水”并不夸张。村南大片良田,族人名之寨洼。寨洼土壤呈黑褐色,肥力充沛,被乌河支流分割成块块方田,溪水环绕田间,水与田结构成网状,既可种植小麦、玉米、杂粮,又能育水稻、养莲藕,还能收获芦苇、蒲棒、鱼虾蟹等,久享“金扒头桥”赞誉。
《桓台魏氏世谱》立、修已九次,下图为1994年版:
《桓台魏氏世谱》始立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由例授文林郎庚申科举人候选知县复亭公(名天赐、字纯嘏、号复亭)编纂并
作序。谱序全文及图示如下:
起风桥魏氏族谱序
嘉庆丙寅正月之吉祭毕而族众饮福余父老慨然曰我魏氏於前明实迁自枣强今四百余年聚族而处此土者何寥寥也不知由此分徙他所不知自他所分徙於此於今溯五世以上世系名字俱不可知分支远近亦不可知则 前人之无传岂不以无谱故耶若今就所闻知者谱之庶其有继於后乎纯嘏等既承命遂相与从事因念魏氏肇封实大於晋其徙居他所者亦式微矣而分徙此土者又微之微也如水然涓沚之流不易汇而渊也如木然槎椏之生不易丛而林也今即谱之远不能溯始迁之 祖近不能联同族之宗分支别流奚有当於本源哉虽然谱之作有图有意图有尽而意无穷苟不能致意於图之外虽名字世系毕具於彝伦奚裨焉兹谱虽不能纪远若阅是谱者忾然念一 祖之孙必思敬宗必思睦族长幼有礼强弱相扶贫富忧乐相恤亲者勿等於膜外疎者勿视若路人则因图以得其意者也即如吾族自见闻来从未有骨肉相讼事即此一节推广而笃厚之俾恩谊流通气脉相贯亦如木焉未有枝枝相生而犹或蹶其本如水焉未有派派相汇而犹或锢其源也又何虑涓沚之不可滔滔槎椏之不可郁郁哉先世谱既无传矣或毁於兵火或失於播越俱不可知所可知者祖宗忠厚醇谨之一脉於吾身犹及见之而下或渐即浇漓恐数十年后不可知者将不第名字世次而已挽浇漓而返醇朴庶於谱是頼诗不云乎君子有榖贻孙子又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愿族人共勉之尔
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冬良月吉旦裔 孙纯嘏谨识。
起风桥魏氏族谱序(局部)
《桓台魏氏世谱全函》1994年版共八卷。首卷为谱序、墓表、传文、内则影印卷,收录谱序及传文59篇、墓表40篇、内则18篇。图为镌修谱系序(局部)、萧菴公传(局部)、首卷图示:
镌修谱系序(局部 )
萧菴公传(局部)
《桓台魏氏世谱》首卷
第二、三、四卷为东支谱系,如图:
第二、三、四卷
第五、六、七、八卷为西支谱系,如图:
第五、六、七、八卷
桓台魏氏行辈表
民国廿年(公元1932年)重修谱确立行辈为“家、祚、蕃、衍、裔、世、昌、茂、厚、德、相、承、福、寿、永、祥”十六字。
1994年,根据族大丁繁之态势,确定东支、西支每辈分别用字,为示亲近逢一世、六世再共用一字,如下表:
行辈表(庆、盛为第廿五世)
庆 盛
昌
曰 开
英 俊
良 忠
国 全
同
福 万
祥 春
德 厚
宗 传
兴
昆 乾
林 芳
敏 惠
奎 连
华
志 继
孔 建
顺 东
康 宏
期盼枣强魏氏及所有了解桓台魏氏家谱内容之外信息者电话联系15712508953。也可以直接联系河南省家谱研究会魏怀习会长(1383839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