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苏
魏姓,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在当今姓氏排行第4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3%,总人口大约580万人,人丁兴旺,分布较广。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历代为相者有21人之多。
魏姓得姓始祖毕万
魏氏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重要、兴旺的一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的后裔。
据《元和姓纂》记载:“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绎、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
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裔毕斯(即魏斯)联合韩、赵灭掉晋国,三分晋地建立魏、韩、赵三国。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斯成为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主政时为避强秦,将国都东迁至大梁(今开封市)。魏国在大梁建都长达139年,历经6代君主,魏国王族子孙以国为氏,成为魏姓之主源。
自战国初年以来,以国为氏的魏姓世居中原。魏国在战国前期一度强大,历经时代变迁,逐渐衰落下去,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
另有魏姓出自芈姓之说。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南阳魏姓始迁祖魏好汉
金朝末年,山东起义军席卷河南,原籍河南宁陵的魏好汉于金衰宗三年(公元1226)年)参加山东起义军,辗转南阳几县,后被金兵镇压,身负重伤,落难隐居于南阳博望北20里的三贤山前。此人身强力壮,武功精湛,见义勇为,喜欢抱打不平,后人称这位英雄驻地为好汉庄。其后人由好汉庄向北4里处建起青堂瓦舍的楼房(后人称魏楼),过着亦农、亦工、亦武桑麻度日的田园生活,经过数十代繁衍,成为南阳魏姓大族。
据老谱记载,魏世行系方城博望人,魏好汉后裔魏锡壶之子。明朝中业,魏锡壶三子,长子魏世传、次子魏世行,三子魏世宽,均以武功高强、抑恶扬善惠及乡里,深受邻里好评,确亦惊悉京城。二子魏世行被皇帝宣昭,出任山东省登州总兵,成化年间(1465-1488年),魏世行凯旋,迁徙至镇平西45里的河洛(今卢医镇)北1里的大魏营村,为镇平河洛即今镇平县卢医镇附近魏氏之始祖。魏世传留在博望,成为方城县西部魏氏之始祖。
魏氏良相贤臣累世辈出
魏氏在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史册记载中,可谓良相贤臣累世辈出,名士英才历代相继。从在周武王伐纣时任太傅(即后世的宰相)的毕公高(周文王之十五子)开始至明清,先后有魏舒(献子)、魏曼多、魏奇在晋国,魏齐在魏国,魏冉在秦国,魏相、魏愉在汉朝为相,魏晋南北朝有魏兰根和魏收,唐代更有魏征、魏谟(魏征五世孙)、魏元忠、魏玄同、魏知古、魏扶6人为相,宋代有魏仁浦、魏杞、魏良臣3人,金有魏子平,明有魏藻德,历代为相者共有21人之多,在中华姓氏中实属罕见。三国时期,有蜀将魏延,吴国魏滕等名人,其中,南阳魏姓代表人物三国时期蜀军将领魏延,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另外,在中国现存的《二十四史》中,有6部(《魏书》和《五代史》)是由魏收、魏澹和魏征编纂的,占了古代正史总量的四分之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类的富强文明,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举世公认的贡献。在魏氏家族的历代名人中,除了21位名相之外,还有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西汉开国元勋、高梁侯魏无知等。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