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寺台的田地分两大片:一片在垸里,叫里垸。里垸地势低洼,但有堤围着,小水淹不了,可怕渍。一片在堤外,叫外垸。外垸挨着神皇台,位置比较高,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不怕渍,但怕淹。村里的人认为魏大仙会观天象,看风水,断年成。所以,有关种田方面的事都喜欢问问他。例如有一年,人们问他种什么庄稼好,他说“砍头的。”结果那年水势大,矮杆作物都淹死了,唯独高梁有收成(因高梁收割时,是先砍下顶端的果实,所以魏大仙戏称它“砍头的”)。
又一年春季,该下秧了,一老农问魏大仙道:“ 魏先生,今年的秧下在里垸好还是下到外垸好?”
魏大仙笑了笑说:“你下秧嘛,在里(你),问我干么?”
问话人心想:魏大仙说“下秧在你”,就是说由我,说明下里下外都可以。一权衡,觉得外垸地高田肥,一般发水也在夏秋之际,早秧是淹不了的。于是,把秧下到了外垸。谁知当年了发春水,刚好把他的秧淹了。过后这人埋怨他,魏大仙说:“我怎么没告诉你?我说在‘里’呀!”
魏大仙的收成年年比别人好。别人问他,大概是因“天机不可泄漏”之故,从不正面回答,总是象打哑谜的,让你猜不着、估不透。后来,人们干脆不问他,暗暗地照着他的做。他什么时候种,别人就什么时候种;他种什么,别人就跟着种什么。
有一年的上半年,天气格外地好,望风得风,想雨得雨。里垸外垸的庄稼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种田人的心里暗暗高兴,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正当早谷含苞待放的时候,魏大仙请了一桌人,忙了几天,把他田里那即将抽穗的早谷全部割掉了。晒干后,运到高处,用大树扎成架子堆了起来。当然,学着他种田的人,对于他这种反常的行为就是杀了他们也不会苟同。
没过几天,府河里发了大水,淹了几个县。天连水,水接天,一片汪洋。即使在这个时候,村里的一些人还觉得魏大仙划不来。认为他出了工钱,花了酒钱,只不过落了一堆干草,得不偿失。他们哪里知道,正在这时,京城里的战马走瘟,急需怀胎草治马病。皇帝即刻诏书全国,寻找此草。不久,寻草的官船找到了西寺台,将魏大仙的干草全部买走了,装了满满的一大船。可想而知,他得的银子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