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源流
+

古滕阳魏氏考证

2021-05-13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古滕阳(滕州之南)魏氏始祖系魏文贞公的后代,于唐朝中页(公元680年左右),为避武曌之乱,自太原(一说平阳)徙居东海郡,肇居于今微山与滕州之间的薛河南岸,命名为礼教乡,即今双庙(东为魏征庙,西为阎王庙)村,又叫魏村,在此居住近500年,繁衍17代,历经后唐、五代及唐宋、两宋、辽、金之战乱,魏村魏氏也流离失所,徙居四方。至金大定(约公元1180年)年间,有七公祖,从双庙迁居其东北方向七里处前掌大村,死后葬于村北,有墓、碑和林地。至今830余年,应当是魏征第二十世孙,又繁衍了28世,前沿辈分应当是魏征第48世孙。

关于滕阳魏氏修谱活动:最早始于元朝中期七公祖的五世孙魏贵畦,开始立宗派。至明宣德年间,魏希闵、魏敬已等开始撰谱,至明末焚失。清康熙五年,魏泽民、魏一韩、魏景和、魏绍闻等编成稿册。其后,虽有多人起意修谱,均未果。至民国甲辰,魏广庭、魏振藻、魏振岳、魏振铨等,终如愿以偿。

关于滕阳(任城)魏征祠和魏征墓:为纪念文贞公,村民建立了文贞公祠,以享受文贞公的庇荫。居民有求必祷,有祷必灵。据康熙五年的资料记载,在前掌大村西南7里、文贞公祠之北、104国道东侧之薛河水中建有文贞公之墓(至于为何把墓建在河底,当地百姓还有关于文贞公的儿子平常是“让他打狗他撵鸡”就这一次听信了父亲的遗嘱,将其父葬在了河底的传说)。该墓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文贞公之庙,在“文革”时期被“破四旧”的师生全部毁坏,值得欣慰的是庙内碑文已被人抄存下来。当地村民介绍:带领学生拆魏征庙的老师和一名领头的学生当年都得了暴病而死。目前,只有一口千年古井尚存,当地外姓村民自发在井口上方建了木亭加以保护,并设立了香炉。经常有群众来此为文贞公烧香,每天香火不断,成为百姓烧香祭拜魏征的地方。

关于道光年间记载的滕阳魏氏迁徙情况:

前掌大村魏七公生有四子,长次二支皆居沛县,(先住曲坊,有林),又徙沛南魏家营、魏老家等处,时相往来。四支迁东海境地(今有费东西魏家山头、邳有黄墩、台儿庄,皆其后)。三支名德,守旧,又生三子,长子名安,次子名成,三子名斌。元世祖南下,兄弟随军有功。赐安直隶总把奥鲁军民巡按;赐成益都路知滕州事;赐斌百户。此为三世。安生子六名,千牛早卒,以次支成之次子嗣之。成生三子,长名仲让,次名仲温,三名仲良。斌生三子:整 、兴、显。此为四世。仲让生三子:瑛、瑢、葵。仲温生一子名珍。仲良生二子:琅、瓒。整生四子:莹、琚、璘、瑷。兴生二子:琳、琪。显生二子:琰、玹。共十四支。分三房十四支,各立门户。六世以下,迁南林。南林分五支。元末,长支南下,在江西南昌府西门外;次支在东北魏家庄、魏家村等处。前掌大余者不足十分之一。滕阳魏氏前沿已经到达魏犨第91世(裕字辈)。矩祖迁薛城南石沟,属次长房。

从地理位置上说,枣庄滕阳魏氏其发源地是今滕州市张汪镇双庙村,后迁至官桥镇前掌大村,古滕国之南、薛河之北,正是古任城的位置,今山东微山以北。单从地理位置上讲,应当属于任城魏氏,其堂号应当归大名堂。但是,从明代以来的碑帖、谱籍资料记载上看,枣庄滕阳魏氏确属魏征后裔。然而,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却是魏征属于“巨鹿堂”。至于,滕阳魏氏属于“大名堂”还是“巨鹿堂”?有待于魏氏的后起之秀们进一步研究考证。

阅读:719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 园区祭奠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ICP备1102483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