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谱资料的行使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蓝本不肯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美后达到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胜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间”弊端。如有不慎,这种“多中间”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重要捉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晓畅,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笔墨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指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方式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备。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紧张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吻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照旧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悛改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重要是世系)是否同等世系是宗谱最紧张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缘故原由等情况,是否清晰晓畅,照旧含糊敷衍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重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吻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笔墨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下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称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笔墨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精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精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捉住“三十年为一世”(《说文解字》)这个年限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固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样平常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肯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昔时更不可能修谱。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每每取决于笔墨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精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禀承生理征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万万不可掉以轻心。